给自己建一个写作材料库 作家徐迅雷向商报小记者分享写作秘诀

2024-03-21

商报记者 徐敏月 文/摄

作为《杭州日报》首席评论员,徐迅雷已经写了十几年的评论。他说自己能在1.5小时左右写好一篇1200字左右的评论,是因为有两个重要依仗。

第一个依仗是阅历。“我每天上夜班,夜里写作两小时,但是我白天都在学习和观察。正是因为每天有十个小时的积累,才能支撑夜里两个小时的写作。”他举例道:“2021年2月21日这天,我去孤山看梅花。看到粉白的早樱、率先冒出嫩芽的老柳,我拿出手机记录了下来。当天晚上,我要给‘中文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这件事写一篇评论,便把记录文字作为了评论的开头。”

徐迅雷是这样写的:“春天总是悄悄爬上枝头的。春节过后,杭城的梅花渐渐进入盛花期。早樱兀自开了。白堤的老柳,率先把萌萌的绿意轻轻地垂挂下来。早春连阳光都是蛋黄色的,温暖。”以中文的美,引出中文在国际上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绝。

第二个依仗是阅读。徐迅雷分享了一个有效的“笨”办法。“我有一个庞大的写作材料库,一直保持在一千页以上。不管素材是来自网络,还是来自书刊报纸,或者来自广播电视电影,一旦看到或听到好的句子,好的想法,都可以先记录下来保存到材料库中。同时,要给每一条材料设立一个关键词,便于自己查找。”

最终,阅历和阅读都将成为写作者的宝库。徐迅雷建议小记者:占有材料,多多益善,以十当一;使用材料,精益求精,以一当十。长期积累,做到左右逢源,言之有物。在言之有物基础上,才能言之有识。

这节“写作秘诀”分享课堂由杭州图书馆主办,浙江省文学志愿者中心、上城区闸弄口街道红梅社区协办。商报小记者实践营不定期开展写作课堂,为小记者提供与作家面对面的机会,有效提高小记者的写作能力。

小记者投稿

聆听徐迅雷老师的“写作宝典”

徐迅雷老师是当代著名作家、杂文家、评论家,曾任职于《杭州日报》、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他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杭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这么多令人景仰的名头,每一个都让人佩服不已。

徐老师讲了提高写作水平的各种方法:建立庞大的资料库,写作时可以用上;每天学习10小时,支撑2小时的写作;有时可以亲临现场,体会人们的真情实感……

其中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细致的观察。徐老师说,细致的观察不是走过看过就算数,而要边看边想边存储。他说了自己游览白堤的经验,别人是“拍照、打卡、游玩”三件套,而他发现了老柳冒出的新芽比新柳要早,还发现由于天气原因,太阳的颜色变成了蛋黄色……

关于积累,徐老师有一套“笨”办法——建立庞大的资料库,里面有各种好词好句和优美段落。在徐老师所著的《敬畏与底线》中,最后部分《随想录》就是他的资料库精选集。在徐老师的资料库中,每一条材料都有一个关键词,就像海子所说的“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而且徐老师还会保持每天10小时的学习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不仅如此,徐老师讲课风格幽默风趣、浅显易懂。互动环节,我还第一个答对了他的提问:“汉字‘丨’怎么读?”“ 念‘gun滚’!”这是我去年暑假跟同学玩的猜字游戏里的一题。徐老师因此还送了我一本书,真的太开心了!

这次讲座让我学到了许多有关写作的知识和方法,我也要努力向徐迅雷老师学习“写作宝典”——会观察,勤积累,多练习,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商报小记者(长青小学)李含夏

有趣的写作课堂

如果你的脑子裂开一条缝,是阳光还是水进去了?是“下笔如有神”还是“下笔如有鬼”?

近日,我们跟着著名杂文家、作家、评论家徐迅雷老师,一起走进习作天地。

徐老师先分享了他去台湾省的所见所闻,让我们体会“事实比想象更确实”的道理,让我们懂得言之有识是建立在言之有物的基础上。随后,徐老师又教了我们三个写好语言的技巧:多用整句,少用散句;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多用短段,少用长段。

最后,徐老师还分享了他的“笨办法”——随身带笔和纸,见到好的事物就用美的语言记录下来,然后回去在电脑上建立材料库,标注关键词。这个我也一直想这样做,但尚未开始。我要学习老师这样的好方法:记录自己生活中的亮点和趣事,建立属于我的“材料库”,并把这些材料用到我的写作中,让我的习作更上一层楼。

商报小记者(半山实验小学)赵诗城

独立思考 个性写作

怎样把一篇普通的作文写得生动有趣?徐迅雷老师在这节课告诉了我。

“这节课,我们来讲讲独立思考,个性写作。”

这节课主要分为分享方法、养成习惯和个性写作三个板块,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分享方法中的现场观察、深入思考。

一篇好作文需要灵魂,那灵魂从何而来?徐老师认为,现场观察、深入思考是赋予文章灵魂的关键。到了现场要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来,以便写作。在深入现场,了解情况的同时,还要自己认真思考、钻研重要信息,突破认知的局限。因为认知的局限便是个人评论的局限。“理解能有多深,报道就有多深。”

或许寥寥几笔就是一篇作文,但一篇好作文,需要日常的积累、时间的磨砺和世人的认可。

商报小记者(半山实验小学)姚依依

脑子有裂缝……

在红梅社区邻里阅读空间的“太阳风”写作课堂上,徐迅雷老师一直强调我们要独立思考,他说:“要突破常规思维,多运用逆向思维,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他还考了我们一个问题:移动一个数字,使等式成立:101-102=1,大多数人都想到左移或右移,但我却把“2”移到“10”的右肩膀上,等式马上成立,同时收获一片掌声。

徐老师还说:“脑子的裂缝,是水进去的地方。”检查自己或他人脑子是否有裂缝,也许是独立思考的开始。

于是,我又找到了一件事,琢磨琢磨,感觉这个人脑袋真有裂缝,而我们后人也跟着他脑袋进水了。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传说,在寒食节这一天,人们是不能吃熟食的,为什么呢?这其中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话说在春秋时期,晋国的重耳为躲避国家内乱,四处流亡,在他即将饿死之时,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救了重耳。十九年后,重耳成为国君,想报介子推之恩,可介子推就是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最后重耳放火烧山,介子推与其母都被活活烧死,重耳很悲痛,下令每年这天人们不能吃熟食,于是这便成了“寒食节”。

不论上述故事的真实可否,单说这故事的逻辑是否合理。你想,介子推可是以自己的肉救下了重耳,你说,重耳报恩心切,那可以拿出诚意打动人家吧,没听过刘备三顾茅庐吗?他正是用诚意感化对方,于是诸葛亮出山,并为之效尽终生之力,重耳不也可以如此吗?他放火烧山,是把恩人硬生生逼成了“仇人”啊!

退一步说,对待恩人适合用逼的方式吗?重耳不仅害死了恩人,连介子推之母也被烧死了,那不是“灭族”吗?这个惊悚的故事竟能变成千古绝唱,我想,这未免太夸张了。

重耳能想出这个办法,一定是他脑袋出现裂缝了。我们竟还觉得重耳重情重义,还在千古传唱,却不是指责批判,那就是我们的脑袋有裂缝了!

而我能察觉自己脑袋有裂缝,真得感谢徐迅雷老师这堂课!

杭州图书馆“太阳风”文学社(澎雅小学)夏嘉泽

指导老师:鹤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