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自己没有家了” 过年返乡也成为负担

亲子关系缺乏“距离感”,让年轻人“不爱回家”

2024-03-02

商报见习记者 曾润玥 通讯员 李彬

指导专家 谭忠林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今年是疫情平稳后的首个常态化春节,“非必要不返乡”成为过去式,带着对家人的思念,乡土的情怀,外出工作的游子纷纷踏上回家的旅程。

然而,“开心不过两三天”,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也是家庭矛盾最容易爆发的时刻。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不同,让代际冲突成为两代人相处时的主旋律。春节期间,在社交媒体上,年轻人纷纷吐槽着回家的种种不适感受。有人因被父母催婚催生而不厌其烦,索性提前了返程时间;有人觉得自己与家人相处格格不入,归属感直线下降……“我感觉好像没有家了”霸屏微博热搜,讨论热度久久不下。

“好日子最多三天” 30岁姑娘刚回家后就想逃

30岁的青青(化名)自毕业后一直在杭州工作,她的老家在广西农村,两地相距1700公里。原本公司给她安排了大年初二值班,正常情况下她是回不了家的。“起初我也有些纠结,这几年过年回家,无非又是被家里人无休止地催婚,以及亲戚间的各种攀比。对于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让我早已对过年的渴望减淡了许多。”

经过一番内心挣扎后,最终抱着“过年还是要一家人团聚”的心态,青青还是和同事换了班,在除夕这天也踏上了返乡的路程。经过一天的舟车劳顿后,她终于回到了熟悉的村落,见到了村口焦急等待她的父母。这一刻,她在外漂泊了一年的心终于落了地。

可好心情持续时间不长,照以往经验最多三天,今年也不例外。青青本身有喜欢睡懒觉的习惯,不上班时睡到下午两三点是常态。回家前两天还好,等到年初三,父母对她回家的新鲜感似乎就消失殆尽了,早上8点不到就开始轮流让她干活,而且稍微干点小事,就被各种嫌弃、唠叨。

“就像两条平行轨道

永远无法相交”

过年在家的生活对青青来说,单调且枯燥。青青也曾想融入父母的生活,但结果却发现很难。虽然她日常也会通过电话、视频等通讯方式了解他们的生活,可等到真正参与其中,她才发现两代人的生活观念是如此的天差地别,就像两条平行的轨道一样,永远无法相交。

“或许是城市和农村完全是两个规则,让我一时间难以调整过来。又或许尽管我已迈入‘而立之年’,但家里的‘话事人’仍然是父母,为了让我安心在外工作,很少和我聊家常,导致我对家里的参与感越来越小,现在骤然过节回家,感觉自己就像个外人,没有归属感。”青青无奈道。

好不容易“熬”到了年初五,青青再次因为催婚话题成为饭桌上众人“指责”的对象。“女大不中留”“女人一旦过了30岁,就不值钱”这些话语不断充斥入耳,甚至席间还有人要将一个45岁离异男性介绍给她,而她的父母竟然也默许了这种行为,提出可以先相处试试。此刻,青青的内心感到无比压抑,加上之前累积的种种情绪,彻底打破了她对家人团聚的美好幻想,将她拉回了现实。

“过年真的越来越没意思了。”第二天,青青不顾父母劝阻,提前回杭。躺在出租屋的床上,少了家人的指指点点,青青的内心感受到了久违的平静。也许此时对她来说,只有这个十几平的简陋小房间,才称得上所谓的“家”,替她“遮风挡雨”,带给她满满的安全感。

家不是约束

保持“距离感”让爱走得更远

“其实年轻人从城市回家之后,缺乏‘归属感’,甚至被家人‘嫌弃’的不在少数。”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抑郁障碍科谭忠林博士表示,“感觉没有家”本质上还是涉及家庭关系中的“距离感”问题,即父母、长辈与晚辈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感,学会彼此尊重每个人的私人空间、生活方式,不能认为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就该是“亲密无间”。

“父母对待已经成年的子女始终还像‘长不大的孩子’那样管头管脚,要求成年子女顺从自己的安排;成年子女对待父母的付出,依旧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把这个当作理所当然,这就是没有重视距离感,最终让‘亲密无间’变为一种负担。”谭忠林说,

这种亲子关系,已经出现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年轻人,包括大学生,在成人后缺乏自主生活、自主管理的能力。不少家长“嫌弃”假期回家的大学生生活不规律、不帮忙做家务,而这恰恰是他们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失的结果。

另一方面,在有些父母眼里,子女尚未独立。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不少家长帮子女选择学校、专业,对于孩子未来的职业和人生选择,父母更是直接“一手操办”,完全不考虑子女的想法。这种亲子关系,无视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也没有给他们自主成长、生活的空间。而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意识逐渐完善,对于这种父母一味插手自己的生活,自然就很容易爆发亲子矛盾与冲突。

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迁,很多年轻人没有家的感觉也是一种必然结果。谭忠林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进,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家庭观念逐渐淡化,核心家庭成为主流,年轻人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因此变得疏远。而且,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也使得年轻人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和成就,从而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和沟通。”

谭忠林强调,要想改变目前的亲子相处模式,让年轻人变得“爱回家”,首先家长和家庭成员应该关注年轻人的工作和生活,积极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尽量给予支持和理解。其次,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年轻人感受到家的温暖,鼓励他们回家参与家庭活动或者创造家庭活动的机会。最后,通过鼓励年轻人平衡工作和生活,注重家庭与社交和个人发展的结合,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回归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