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记者 夏莹)寒假期间,杭州图书馆“太阳风”阅读课堂活动和大家在线上相约,以两场直播带孩子们品读《时间之书》,鉴赏古代诗词,感受辞旧迎新的氛围。
雨水节气刚过,惊蛰大地萌动,春分燕子归来……节气把控着我们祖先生存的节奏和背景,也是他们劳动和生活的指南。对孩子而言,二十四节气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新的一年,我们都长了一岁,古人在辞旧迎新时曾写下怎样的诗篇?
中国作协会员、浙江省文学志愿者中心执行主任鹤矾告诉孩子们,“从节气到气节,仍是今天人们生存的重要问题:我们是否把握了人生的节点?是否在回望来路时无愧于自己?时间是一本奇特的书,人生不同阶段阅读,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收获。关键看你是否能静下来,潜心感受。”
本系列活动由杭州图书馆主办,浙江省文学志愿者中心协办,每日商报提供媒体支持。
小记者投稿
《时间之书》里的智慧
大年初三,我们商报小记者在鹤矾老师的带领下,领略了《时间之书》里的智慧。
《时间之书》是余世存老师的作品,是一部全面解读二十四节气的读本,并且对于每一个节气、物候的介绍,都加入了他对中国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的见解。这本书也因此成为了第十三届文津奖推荐图书。
记得幼儿园时,我们学过“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不过,具体的节气日期、物候、习俗,还有判断方法,我是一点不会。
现在我已经读四年级了,读了《时间之书》,我似乎明白了节气的重要性。
作者说“中国源远流长的精神气节,源头正是时间中的节气”。因为我们是否把握了人生的节点,对我们的一生都很重要。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才能不负韶华不负生命。就像我们小学生,不能光想着玩,而应该把学习放在首位。现在是吃苦的时候,如果虚度光阴,那么到了收获的季节,我们将一无所获。
“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经过鹤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不问结果,只管努力的道理。
而为二十四节气配的小诗和插画,更是一绝。“风来传消息,枝头晾春衣。江河水乍暖,静心待花期”,说的是立春,但“静待花开”的智慧却隐含其中。“细雨飘然而至,春来不言离愁。有麦青青于野,有你在我心头”说的是雨水,也暗示这时节往往是古时朋友“送别”之际,是古诗文中充满“离愁”的节气。“大地春又回,长空裂惊雷。万物生欲动,无为自有为”说的是惊蛰,写的却是生命和自然的关系。“乾坤平分昼夜,却是燕子来时。水边新绿野菜,陌上粲然花枝”既写了春分的时间特点(昼夜平分),也写了物候特征(桃花、杏花、李花挂满枝头)……
《时间之书》也给我们呈现了农谚中的智慧。“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不仅说明人们作息时间的变化,也让我们看到农民伯伯劳作的忙碌。“谷雨不种花,心头像蟹爬”说明农民对美的追求。“小满不满,芒种不管”大概是农民对风调雨顺的期待吧……
古人的智慧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商报小记者(长青小学)李含夏
辞旧迎新
“岁月一年年新,一天天新,人却一年年地旧,一天天地老。岁末年初,是岁月给人最强烈的提示。”这是老师给我们的开场白。
鹤矾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辞旧迎新”古诗词鉴赏课。同时,还以游戏的形式为我们摆下了擂台。古诗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还真是愁苦多、欢乐少。即使是大年初一,也大多是在强颜欢笑。擂台不打不知道,一打吓一跳——有那么多诗词高手隐藏在小朋友当中,听说有个二年级的江鸣谦同学,占据着擂主宝座已经很久了!
随着鹤矾老师给出的一道道竞赛题,一个诗词王国渐渐打开了大门,而一首首古诗词也同时在脑海中呼之欲出。当第五道题出现时,我鼓起勇气,立刻在评论区中说出了答案:“五、今宵是除夕,明日又新年。”老师表扬道:“答对了!得一分。”第六题,我愣住了,这时,其他同学回答了:“抚景情无限,那能不怅然。”我恍然大悟,感慨道:“哦,原来是这句诗呀!”他好厉害!转眼就到了第十道题,我又迅速在评论区写出:“十、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老师再次注意到我,说:“哇,真厉害,你叫什么名字?” 我在评论区很自豪地写道:“我叫娄祎涵。”
紧张的擂台赛结束了,我得了五分,最高的擂主有十二分,差距很大,我获得了参与奖。通过这次活动,我感觉到自己诗词储备量还不够,今后我要积累更多的古诗词,争取学业有成,加油!
商报小记者(采荷二小)娄祎涵
指导老师:钟莉军
古诗新探
2月11日,我参与了杭州图书馆“太阳风”阅读课堂的古诗词鉴赏与擂台活动。初遇古诗,我觉得它很难读懂;但在鹤老师的引导下,我逐渐领略到了它的魅力。
鹤老师不仅解读了诗文的字面意义,更深入挖掘了背后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内心情感。每一首诗都仿佛是一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了诗人的真挚情感。课上的诗词擂台更是激发了我们的兴趣,小朋友们积极参与,争相回答。虽然这些题对现在的我来说还有点难,但是我也沉浸其中,感觉到了比赛的快乐。
这次活动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让我学会了如何用心去感受古诗的美。未来,我希望能深入学习古诗文,理解并欣赏其魅力,将这份智慧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
商报小记者(丁蕙实验小学临风书院)孙雨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