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路”亲历了中国网络发展 年逾古稀的他开公号记录时代变迁

2024-01-20

商报记者 曾润玥

漫画 章丹丹 制图 徐立平

一头精干的花白短发,一副黑框老花镜,手指熟练地操作电脑键盘。记者赶到闸弄口街道天杭社区活动室时,就被71岁的陈慈林认真专注的神情所吸引,电脑中是一篇他已编辑好准备定时发送的公众号推文。

退休前,作为铁路职工的陈慈林,一直走在铁路宣传工作一线,对中国铁路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将从业生涯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悉数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来。

1985年7月11日,当时32岁的陈慈林撰写的一篇350多字的铁路职工抗洪抢险的新闻稿,刊登在一家市级报纸,自此开启了他业余采写新闻之路。30多年来,他被媒体所采用的新闻稿件(含照片、视频)超过了3000篇。

由于常年工作在铁路宣传一线,他也是亲眼见证互联网改变工作方式的第一批人。从传统手写到电脑码字,陈慈林更是深刻感受到互联网带给工作的极大便捷。

“我最早接触网络是在上世纪末,刚开始需要拨号上网连传真机发稿,但传真纸价格贵,因此一些媒体非紧急情况不愿接收传真,后来有了电子邮箱,我便在同事的指导下开通了邮箱,这样就可以一次发送多个稿件,非常便捷。”2001年,大部分国内的电脑操作系统还是windows95和windows98,对普通职工来说,一台电脑的费用显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为了与时俱进,方便工作,陈慈林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我最开始购买的是一台硬盘储存量只有750M的二手电脑,而现在我的笔记本电脑硬盘储存量可以达到1TB。”陈慈林退休后,担任十多年段关工委工作,一直定期为青年职工们上课,宣讲铁路传统;在离开关工委岗位前,为了重新架起与青年人沟通的桥梁,陈慈林有了创立公众号的想法——将多年来积累的铁路发展史料,以及采访报道过的铁路先进典型重新整理,发布到微信公号上。“作为一个窗口,公众号展示了老一辈铁路工作者们的艰辛历程,这些记忆记录了铁路发展履痕,是几代铁路人共同的精神财富。”

去年五月份在青年职工的帮助下,陈慈林注册了公众号“七零童”,并开始自己摸索着编辑、发布推文,内容不拘于铁路故事,还有他对当今时事政治的一些看法,以及阅读好书后的感悟等。其中一篇《杭州(老)东站绚丽谢幕》获得1.2万多人的点击阅读。

如今陈慈林的公众号已有一批稳定读者,每周三天的固定公众号推送时间雷打不动,高频率的推送意味着陈慈林必须将每天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都投入到创作当中,他认为:人最快乐的是能做喜欢的事情并一直坚持下去。

陈慈林表示,网络是连接世界的纽带,也是中国对外开放,了解和融入世界的重要通道,老年人可以通过网络知晓天下事,丰富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