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商代水门”最真实模样 “小古城遗址”考古有新惊喜 离良渚不远处的三千年前越地中心到底藏着怎样的文明细节?

小古城考古揭秘

2024-01-18

位于余杭区的小古城村。

小古城遗址北城墙水门遗迹,保存较好,是国内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同类型遗存。

工作人员正在清理遗迹。

小古城遗址庙山发掘区探沟。

小古城遗址北城墙水门遗迹。

水门,即古代水闸。建在河床或河湖岸边,用以控制水位、取水或泄水的建筑物。自古代出现治水活动开始,可能就有了水门。记者了解到,那时候的小古城河网密布,水路系统较为复杂,水门管着水,同样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或许,三千年前的人们就在水门之内取水用水,并进行农业灌溉;又或许,当时的小古城类似“威尼斯水城”,人们以船为交通工具,水门内的河道正是他们的交通系统,具有走船的功能。

“像水门这样的建筑,在中国城市史上当然很常见,但已发掘出的仅有个位数,而有三千年历史并且完全由木构搭建的遗迹更是极为珍贵。”罗汝鹏告诉我们。目前推测小古城有4个城门,都是水门,南边两个、东边和北边各1个,目前已发现两个,发掘的这个是北城墙东侧的水门。

最后,我们走进了昔时小古城人们的“生活区”。

在湖西发掘区,研究所发现了一处商代院落型建筑群,院落里有不同形式的建筑存在,但所有的建筑都是同一个朝向,非常规整,间距也非常明确。

此外,研究所还发现了一处火塘。“这一块泥土颜色偏红,因为经常烧火,把泥土都烧得很红,目前来看是几户人家共用的,猜测是公共聚会的场所。”李松阳介绍。

而在湖西发掘区正北的方位上,有一圈墙体围起的建筑,构造别致。“这里既宽敞又临水,非常适合生活,风水也很好,居住在此的人,身份地位应该比较高。”李松阳说。“经我们判断,城内人的身份已是比较高的,居住在湖西发掘区的这些人家,住的已是很考究,但这还不是城内等级最高的建筑群。通过这些迹象,我们可以窥探到当时社会层级的分布。”

小古城猜想

“太惊喜了”“意想不到的发现”,像水门、高台这样的建筑在同时代考古中都是不曾发现的,介绍过程中,几位研究所工作人员的欣喜溢于言表。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古城中的“大乾坤”,记者又和罗汝鹏博士进行了深入交流。

“商代的考古在浙江地区一直比较弱势,小古城遗址的出现或许能拼接起一段约2000年的‘空白’,进一步完善杭州乃至整个江浙地区文明发展的链条。”罗汝鹏笑着说。“目前我们的发现还比较有限,但水门建造以及庙山堆筑的技术,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考古成果,相信经过未来更为细致的研究和阐释,一个更完整的晚商城池,将呈现在我们面前。”

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裂变、撞击和熔合”三个阶段,孕育出满天星斗、多元一体的文明基因,为其绵延不断、持续发展壮大奠定了深厚根基。

小古城遗址的出现便是印证这个观点的代表性展现。“对小古城遗址的探索有利于把中华文明从多元到一体的过程逐渐理顺。良渚时期,‘古国’如‘满天星斗’各自熠熠生辉;之后中原文明渐渐崛起,变得强盛的同时,也将文化渗透到了周边各地,以中原为中心的观念,似乎已是当时人们的共识;直至秦汉一统,中华文明形成统一。”

而小古城时期的文明,有传承、有突破、有交织。“我们的小古城文化,既有对良渚文化的传承,又受到了中原文化的碰撞,形成了新的突破。”罗汝鹏告诉记者。

为什么这么说?

宏观地看,小古城时期,虽然大多沿用的仍是良渚的生活生产形式,但在聚落结构、统治模式等方面,已经受到了中原地区的影响。

如,小古城遗址像“糖葫芦串”一样的聚落分布模式,在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很常见;在统治形式上,似乎也逐渐与“分封制”或者“采邑制”靠拢。

具象地看,当时小古城人的生活面貌还是以农耕、养殖为主,以舟船为交通工具,这是与良渚乃至河姆渡时期类似的。

但在养殖业、手工业等方面,也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如,小古城遗址包含了丰富的原始瓷器、青铜器等商代遗物,很有可能是从北方以及中原地区流传而来的。“在发掘到的青铜器中,我们也看到了不少浙江独有的特色,比如我们做得更多的是兵器、工具,很少会做礼仪性的容器。再比如,我们采用的是石范铸造,而不是中原常用的陶范。”罗汝鹏介绍。

小古城遗址的考古仍在继续,据罗汝鹏介绍,今年他们将对这次考古的收获进行梳理,然后于明后年继续展开探索。对于小古城遗址的发掘,宛如一扇汇聚古韵今风的珍贵窗口,展现了历史的流转与文化的交融,这也必然能为小古城村的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底蕴,为良渚文化大走廊的建设,再添一颗闪亮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