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商代水门”最真实模样 “小古城遗址”考古有新惊喜 离良渚不远处的三千年前越地中心到底藏着怎样的文明细节?

小古城考古揭秘

2024-01-18

小古城遗址庙山发掘区的人工堆筑台体。

“小古城遗址”考古有新惊喜

离良渚不远处的三千年前越地中心到底藏着怎样的文明细节?

商报记者 黄家欢 陈军 摄影记者 严嘉俊

部分图片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从市中心出发,沿着G235国道一路前行,穿过一片片田野和村落,驱车四十余公里后,我们来到藏在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内的“3000年前越地中心”。

“小古城遗址于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考古成果证实,这座晚商时期的浙北古城,建于距今3300年至3000年间,正是当时浙北地区重要的地域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小古城考古项目负责人罗汝鹏博士向我们介绍,“这里离良渚古城遗址直线距离仅约十公里。”

经过多年的发掘和考古,在去年年底开展的小古城遗址考古发现学术研讨会上官宣了一系列最新考古重要成果——发现并证实了院落型建筑群、水门、人工堆筑台体等商时期重要遗迹。

良渚文明以后,中国东南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发展到底是什么样子?

人们所熟悉的越国又是如何发展而来的?

那场研讨会上官宣的这些发现,如同一块块“记忆碎片”,拼凑起良渚文化衰落后直至吴越争霸兴起之前的这段两千余年的历史空白。

循着遗址,我们走进3000年前的小古城,试图揭开千年历史的神秘面纱。

小古城在哪?

在通往北城墙发掘区的小道上,两边栽着树木和竹子,大棚里还有村民种下的蔬果。“在三千余年前,我们脚下的小道极有可能是当时村落的护城河,而一旁高出地面半米多的不起眼的土埂,经证实,这便是北城墙。”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松阳博士告诉记者。

在小古城遗址,我们一遍遍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交相辉映。

城内人们以农耕、养殖为生,依靠水陆交通通行,城外水网密集,水网周边沼泽密布,一幅三千年前的江南水乡图,在我们面前徐徐铺开。

这座三千余年前的浙北古城,城墙在地面以上仍多有保存,城内面积约25万平方米,2015年启动的小古城遗址第一期考古,对南、北两条城墙进行了考古发掘,准确确定了城址的年代和建筑方式。

而在小古城外围存在多个小规模的遗址点,可能是城址外的生产区,也可能是平民的集聚区,与城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早在7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小古城遗址就有先民居住,其后崧泽、良渚、广富林文化的人群持续居住繁衍。而最主要的文化堆积形成于马桥文化和‘后马桥文化’时期,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代末期至商代。”罗汝鹏介绍,“从小古城遗址在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已过去四十余年,但在最近的考古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重要商代遗迹,让我们非常惊喜。”

这次考古发掘主要是在庙山发掘区、北城墙发掘区、湖西发掘区三个范围展开。而近期官宣的一系列重要遗迹也与之相对应,分别为庙山发掘区-庙山高台建筑、北城墙发掘区-水门遗迹、湖西发掘区-商代院落型建筑群。

每一项考古成果的提出,都为我们打开一扇古老世界的大门。跟随着研究所工作人员的脚步,我们接连走进这三个挖掘区,再次见证了我国深厚而悠久的文明底蕴,同时也对古人对于建筑方面的智慧以及强大的毅力感到惊叹。

小古城发现了什么?

“这是迄今为止在同时期中国南方地区发现的最大的一座高台!”爬上小古城内地势最高的庙山山顶,李松阳抬起手,指向一座气势恢宏的人工堆筑台体。

眼前的台体占地超1800平方米、相对高度为8米至12米,完全由人工建筑。对于该台体的考古发掘,研究所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弄清楚它是怎么堆筑起来的;二是了解它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我们根据土的颜色的细微差别进行画线,在一步步剖析后,确定了庙山是人为建造的,也大致明白了它的建造方式。”李松阳介绍,“山脚部分,是像梯田一样错落地叠上去,也有点像金字塔的建造方式,堆一层,收一些,然后一层层往上缩。堆了3-4米的高度之后,堆筑的方向从南北调整至东西继续交错着往上夯,最终形成一座土山。两个方向形成垂直交错的直角,两股力量顶住,很扎实不会往两边倒。”

三千多年前,在人力和施工条件都非常落后的情况下,耗费如此大的力气去堆这样一座高台,其中必然有重要意义和特殊价值。

“曾有一种推测说,这会不会是一座大型墓室。经勘测,这一猜想已被否认。”李松阳说,“我们根据高台上的柱洞,推测出高台顶部有一座‘凸’字形的建筑,面积不到一百平米,朝向正南北,在这个‘凸’字形大建筑北侧还有两个小建筑,这种形态更符合宗教祭祀的建筑。此外,我们也认为,古人还会来这里瞭望、观星等。”

而在高台底部也发现了两组建筑,研究所推测可能是给祭祀的人用来休息的,“一般的祭祀建筑都会有这样的配套。”李松阳说。

来到北城墙发掘区的时候,工人们正在加固水门四周的土墙,水道间埋着的木头,正是三千余年前的遗迹,被黑布包了起来,“研讨会上几位水利专家提出,要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去加强对木构遗存的保护,这对未来也是重要的财富。”李松阳说。

北城墙发掘区的水门遗迹是一处南北走向完整的木制结构设施,宽2-3米,内含丰富的木构件遗物。结构非常清晰,对木头的加工痕迹也保留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