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广告后骚扰电话不断? 隐私信息仅价值0.6元?

究竟是谁 在公民个人信息领域充当“刺客”

2023-12-09

朋友圈地产广告

小额贷款公司天天询问是否贷款?买杯咖啡不填写个人信息就无法支付?浏览朋友圈广告后为何中介电话不断……

近年来,随着个人信息在商业场景中广泛应用,社交软件、电商平台、金融机构、在线教育等众多行业和领域都出现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个人手机号、身份证号、面部信息、位置信息等以多种形式受到侵害。究竟是谁,在公民个人信息领域当着“刺客”?

点单、贷款、买房……个人信息谁来保护?

近日,记者来到上海浦东的一家咖啡店,被店员要求“扫码点单”,记者问“是否可线下操作”,对方表示“只支持线上点单”。记者注意到,扫完二维码后,使用手机点餐下单时,会直接跳转至登录页面,包含有“手机号安全登录”和看似更加方便用户的“一键登录”的选项,并无“跳过”等选项,必须提供手机号码等信息登录之后才可下单。

记者询问“能否不登录直接点餐”,收银员的回复是“你不登录怎么付款?”当记者质疑为何消费者到店也只能选择线上点单时,收银员告诉记者:“线上点单是为了让消费者可以提前下单,到店即可享用选品。”对于为何无法线下点单,收银员并未进行过多解释。

在金融服务领域,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现象也频频发生。上海市民宋女士近期就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声称是银行工作人员,可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个人最高可贷100万元。宋女士表示自己并未在建行办理过业务,也未在该银行开过户,询问对方如何得知自己的个人信息。

来电方声称,是通过网络系统随机抓取筛选出来的优质客户,“我们是和建行合作的第三方资审机构,并不是马上为客户办理贷款,主要是为客户做资质审核。我们会根据客户需求确定贷款方案,等客户确认方案没问题后,再进行贷款办理,后续是建行进行放款。”

电话挂断约半个小时后,一个手机号打了进来,问宋女士是否已考虑好贷款事宜。宋女士表示无法确认对方身份,并再三询问对方是通过什么渠道得知自己的手机号码,对方始终含糊其辞,仅表示“大数据推送”“网络数据抓取”等,并表示“这个不重要”。

来电方真的是建行等银行委托的资审机构吗?记者拨打了建行95533官方客服电话求证。客服表示,银行办理贷款不会委托第三方,如有业务需要,可到线下网点直接办理。客服还提醒记者,对这些可疑电话不要相信、不要理会,尤其不要透露任何个人信息,不要根据对方提醒做任何操作。

今年以来,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上海市及周边房地产市场日趋活跃。有新楼盘开发商抓住机会在移动社交平台投放广告,吸引客户留存联系方式并预约看房。

日前,家住静安的李先生在微信朋友圈打开了一则楼盘信息广告,点击查看详情后,广告跳出楼盘效果图和位置信息,在末尾处有“领取详细资料”按钮。李先生点击后,跳转至个人手机号码手机界面。该界面有填写个人手机号码和“不允许”两种选项,李先生填写了个人手机号后,才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此后一段时间里,李先生的手机接到了数十次房地产推销电话。

李先生询问对方如何拿到自己的手机号时,对方说:“您应该是最近在微信、抖音等平台看了房产信息的广告,大数据把您的手机号推送给我们了,我们才与您联系的。”

李先生告诉记者,自己这个手机号此前从未给过房产中介或者房地产开发公司,自上次点击微信朋友圈广告后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我跟一位熟悉的房屋中介聊过,咨询我的手机号是由谁透露给他们的,对方笑着说‘你懂的’。大数据客户信息推送也需要有人先收集,收集好以后才逐渐落在中介或者其他机构手里。”

执法部门:专项行动加大执法力度,公民维权意识需加强

专家律师:边界不明,标准不清,尚需久久为功

“个人信息保护,不是一个区域性问题。”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保护和行政执法边界,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互联网法治研究院院长高富平认为,随着互联网用户的不断扩大,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亟需全国性的统一指引,这种指引不仅包括对已经存在的手机APP个人信息采集的指引,还包括针对越来越多各类互联网平台收集个人信息的指引。如果全国能出台相关标准,那么全国各个地方的执法相对会容易一些。

在调研过程中,高富平教授还注意到,市场主体和公民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还需加强。在他看来,个人信息保护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渗透性强的工程,无法单靠执法部门或依照法院的判例实现,需要营造一种尊重个人的企业文化和社会理念。相关执法过程也是一个社会综合治理的过程,目的是引导企业合规、守法经营,同时也借助媒体宣传相关理念、教育民众,唤起大众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

关于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卢义杰在接受采访时也给出了专门分析。

卢义杰表示,目前出现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是经济利益的驱使——个人信息作为一种数据资源,能为用户画像、定向推送等提供参考,从而促进产品完善,提高成交机会;二是发现难——个人信息处理者具有一定技术能力,一般公众与其存在信息差,很难及时意识到信息被过度收集,导致降低了维权的可能性与效率;三是法律及行业规则不够细化——个人信息保护是新兴法律领域,如何判断“过度”等关键细节需要更多明确的指引及案例,治理经验也有待总结。

“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危害,从微观来看,容易加剧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给工作、学习、生活甚至财产安全带来隐患;从宏观来看,一旦信息处理者不具备相应的数据保护能力,过度收集的信息可能遭到黑客入侵,集中泄露,侵害国家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卢义杰认为,针对个人信息处理者,行政机关可及时总结经验,通报典型案例,不断明确收集个人信息的边界,针对相关职能部门,检察机关可依法进行公益诉讼,发挥法律监督职能。

据人民网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总队总队长韦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今年上半年,有上海市消费者集中反映经常接到各类推销的骚扰电话,甚至对方能够准确报出消费者的姓名、地址、消费记录等,指向性非常强。这显示形成了非法收集使用、买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黑色产业链。

“我们不断梳理、摸排,聚焦到消费者投诉最密集的贷款中介。通过大数据对比、线下暗访锁定了一家相关中介机构,最终挖出了为其提供AI群系统的一家信息科技公司。根据调查,这家AI群服务信息公司由点到面,从购买过其系统的客户中,筛出部分上海地区的中介企业。”韦浩说。

7月开始,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总队联合各区市场监管力量,对上海全市贷款中介展开“清链”行动。查明部分中介涉及到非法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冒用银行的名义进行虚假宣传。个人信息被侵犯数量方面,剔除电话号码和个人姓名对不上的,基本每家都在1万条以上。据其调查了解,每条信息大概以0.6-0.8元的价格购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