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时评

在城市中央,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本报评论员 徐昕

2023-11-21

最近有几则新闻挺有意思。第一则是杭州市设置了222处城市河道垂钓区域,涉及的城区包括上城区、拱墅区、西湖区这样繁华的中心城区,市民们只要打开“浙里办”程序,搜索“贴心城管”就可以查询垂钓点的具体位置。第二则是杭州市为了最大限度保留市区落叶景观最佳观赏效果,供市民欣赏自然美景,在今年11月17日至12月31日期间开启“落叶不扫”模式,而且今年的范围有所扩大,不仅对道路清扫作业模式进行调整,还增加了13个河道园路实施点。第三则是近日《杭州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管理导则(试行)》发布,明确公园中的开阔场地、运动场地、可供休憩活动的草坪区和林下空间等可开放共享,而在此之前,杭州市今年已经开放了首批10个城市公园绿地。

这三则新闻都与城市自然环境有关。从禁止到允许,从限制到共享,从作为到“不为”,可以看出,城市管理者的理念正在发生悄然变化,我们的城市正在探索和尝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些新模式。

就以垂钓为例,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置身大自然中,面对河流和湖泊安静地独处,是自己与自己沟通、自己与自己和解的一种途径。在一些发达国家,垂钓运动十分普及,但人们并非随时随地都可以垂钓,政府常常会划出一些区域、规定一些时间段供大家垂钓。在我国,喜爱垂钓的人也不少,但以前城市河道往往是禁止钓鱼的,这里面有很多因素的考量,比如市容市貌、安全问题、环境保护等等,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水体的水质不好,不仅鱼虾难觅,而且生物的食用安全性也有问题。如今杭州开放城市河道垂钓区域,水环境的改善是一个首要前提,将美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自然运动场所,说明这些年的水环境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未来也具备足够的能力进行保护,开放共享的时机已经成熟。

亲近自然是人类的本能。在一些国家,还专门制定了法律来保护人们亲近自然的权利。比如瑞典有一项“自由漫步权”:人们可以在森林和土地上随意漫步,可以采摘浆果、花朵和蘑菇,可以在别人家的土地上搭帐篷过夜——只要不搭在别人家的院子里或者在别人住宅窗户的视线范围内就可以。当然,权利与义务是相伴相随的,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不可以伤害自然,不可以惊吓动物,露营结束后要把垃圾清理干净……说到这里,会发现这跟杭州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的《管理导则》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今杭州不仅有了规范性的地方文件,而且是全国首批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城市之一,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迈出了积极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令人欣喜的新闻,正好发生在杭州城区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人,迈入超大城市行列这个时间节点上。过去我们常常会用人口太多太密作为限制人们亲近一些自然景观的理由,可如今人口增加了,开放的区域和场景却反而更多了,这体现的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成果,也是人们生态文明理念的巨大转变。城市在扩张,但是自然却没有离我们远去,即便在城市的最中央,我们依然可以在清澈的河水中寻找鱼虾,可以躺在草坪上享受秋日暖阳,可以踩着人行道上沙沙作响的落叶下班回家……这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正是现代城市生活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