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时评

名校“门票”为什么那么贵?

本报评论员 童立进

2023-07-28

本报评论员 童立进

7月24日,北京大学发布《校友预约入校违规情况通报》。通报称,7月21日,一支名为“北大金秋暑期定制课”的校外研学团队,由部分校友通过预约通行人员的方式,拆分预约139名学员入校,每人收费10800元,合计收费约150万。

不通报不知道,原来扯起一杆名校的大旗,家长孩子交钱竟然如此毫不吝啬,这是物超所值?

笔者曾去过一些世界名校,大多数校园是敞开式的,游客随意出入,有些甚至没有围墙,学校的大门也小里小气,与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巍峨的大门不可同日而语。世人常以“门槛”论高低,大学想必也是入乡随俗,觉得大门越是高大气派,学校就越显得高不可攀。

学校高不可攀有什么好?如果“最高学府”一旦高不可攀,全国人民或将只能“景行行止,高山仰止”了。“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谁人不想进入“最好学府”大开眼界呢?那么多人想进来,而门槛又设得那么高,名校“门票”自然也就成了高附加值的摇钱树,贵过环球影城本就在情理之中。

通报还说,依据《北京大学校门秩序管理规定》《关于北京大学2023年暑假校友预约入校的通知》等规定的相关要求,校方将对46名违规校友进行处理,关闭其“校友预约系统”的使用权限,且不再具有预约本人及通行人员的权限。这足以说明,名校“门票”资源还是完全掌握在校方手里,一票难求的情况下,票价水涨船高应属必然,139名学员每人心甘情愿掏出10800元进入名校研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此看来,名校“门票”一票难求的背后,难免是校方高门槛、严格进出校园的所谓管理所致:这个需求和供给的落差,让那些拥有资源的既得利益者有机会坐享其成。

由于家长和孩子对“最高学府”的崇拜和向往,每到暑期,全国各地的学子参观知名高校的需求就会爆棚。近年来,各地研学团都以“进名校”参观、访问、试听课作为卖点,招生规模庞大,这些人是通过什么途径走进名校校园的?其中包含了多少利益交换和价值变现?恐怕远远不是139名学员150万元收费所能“窥一斑而知全豹”的。

这些大学的围墙究竟围住了什么?名校作为知识圣地,对莘莘学子的精神吸引天然存在,名校本应开放“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碑碣供人瞻仰,却被人为筑起的高高围墙挡住,影响了“大学之大”,削弱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名校的开放,不仅在于有形围墙,也一定要拆除人为的隔阂。海纳百川不是一句空话,有容乃大不是一句口号,兼容并蓄不是说给别人听的。

名校的自我警醒,远紧要于处罚违规预约入校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