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瓷

2023-07-25

劳工荟

匠心筑梦

编者按

工匠,“择一事、专一心、终一生”。

习近平总书记说,“杭州浸透着江南韵味,凝结着世代匠心。”杭州,一座蕴含工匠基因的城市。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的高技能人才不断涌现,新一代“杭州工匠”传承书写着诗画江南、精工制造的精彩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近年来,杭州市总工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市委的领导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全国之先河,开展“杭州工匠”认定工作,设立“工匠日”,建成劳模工匠文化公园、工匠精神展示厅等等,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城市特色和品牌特质的弘扬工匠精神“杭州实践”,努力把杭州打造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工匠精神的示范之地,为杭州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目标不断迈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新时代新征程。为进一步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本报和市总工会、市劳模工匠协会联合推出《匠心筑梦》系列特别报道,讲述杭州工匠岗位成才、技能报国的奋进故事,弘扬工匠精神,汇聚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杭州力量。

商报记者 应丹 摄影/视频 李子逸 制图 蒋中杰

叶国珍

南宋官窑著名研究学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南宋官窑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杭州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杭州市第二届杰出人才、社会科学人才库专家,“杭州工匠”。

匠心:

求真、求实、求精、求新

杭州名闻天下,不仅仅因为有西湖,还有国之重器——南宋官窑。南宋官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南宋朝廷专门设置的皇家御窑,由当时顶尖匠人烧制而成,享有盛名。南宋官窑瓷器的特点是薄胎厚釉、紫口铁足、冰裂纹片、釉色粉青,素有“宋瓷之集大成者”的美誉。

南宋官窑由于成品率低,加之朝廷对制瓷技艺保密,南宋倾覆后,只在世界上存在了一百余年,如昙花一现,风华散尽,杳无痕迹,从此失传。

为了“复活”700多年前的南宋官窑技艺,叶国珍倾注一生,从事陶瓷科学艺术研究与创作五十多年,科研成果填补多项国内外空白,轰动了世界古陶瓷界;他的许多作品,成就现代南宋官窑的艺术巅峰,并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首脑,还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作为世纪陶瓷艺术珍品收藏,因此被誉为“中国碎瓷之王”。

求真,破译南宋官窑密码

叶国珍与南宋官窑的故事要从几块瓷片说起。1958年,周恩来总理对恢复宋代名瓷作出重要指示。1969年,当时在陶瓷厂工作的叶国珍开始研究恢复南宋官窑,但仅凭一些史料文件,恢复工作一筹莫展。

于是,他经常到南宋官窑古窑遗址去寻找古瓷碎片,这是破译“官窑密码”岩相结构和化学组成的关键。根据史料记载,官窑遗址在杭州乌龟山脚下的八卦田附近。两座烧造南宋官窑瓷的龙窑遗址被叶国珍找到,在遗址获得了用来进行岩相结构和化学组成分析的各种不同胎釉色瓷片,他把这些带有时代信息的瓷片分别送到上海和景德镇的陶瓷分析机构进行理化测试,从而获得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有了古瓷理化结构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难上加难的三道关:即选定原料,制定配方,确定制作烧造工艺。在试验制瓷原料的一年时间里,叶国珍带着锄头和麻袋,差不多跑遍了杭城及萧山、富阳、余杭、临安周围的大小山岭,寻找原料。通过试验和对比,他确认乌龟山郊坛下南宋官窑窑址附近的紫金土,是制作烧造官窑最重要的制瓷原料。

“那时候,乌龟山郊坛下的杂草可是齐腰之高啊!蚊虫特多又很凶猛,但这些困难不算什么,只要想到有可能解开其中的谜团,我都会义无反顾地去尝试。”终于找到了紫金土制瓷原料,叶国珍开始研究胎釉配方和制作烧造技艺。

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复制南宋官窑何其困难。“瓷器是土、水、火相互融合的产物,这不仅是一项材料科学,还涉及热工科学,同时离不开匠人的工艺技术。”叶国珍把制瓷比作窑炉锅里做饭,米、锅、柴与温度、火候、时间等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每一项失之毫厘,结果则差之千里。他说:“17种原料配方,经过72道工序,道道不容错,2000多次烧制实验,那都是最少的,烧窑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严谨的科学和工艺。”

1978年4月的一天,当一件具有四大特征完美无瑕的南宋官窑复制品从窑中缓缓送出时,叶国珍的眼神闪出恢复成功带来的喜悦光芒:碧玉般的粉青釉色,形态各异的冰裂纹片,若紫若褐的紫口铁足、内蕴如脂的厚釉烧造技术,他的眼睛湿润了。

十年克难,终解“瓷”语。而谈起这一漫长的探索过程时,他说,古人的智慧早就在历史中给我们留下了追踪溯源的文物,科学的真谛在于求真,而真理就在自然的规律、古人的智慧和我们的勤劳实践之中。

求新,让南宋官窑流芳溢彩

再现南宋官窑瓷烧制技艺,就像是一场“寻根”之旅,让传统文化恢复那段历史记忆,而恢复的目的不在求古,更在于传承与创新,让传统文化在当下能够流芳溢彩。

为了使南宋官窑这一国之重器实现量产,走入寻常百姓家,走遍世界各地,叶国珍又花费十多年时间,成功发明了采用杭州紫金土替代乌龟山紫金土的原料配方和技术工艺,因此荣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此后,凭借对古陶瓷艺术的挚爱和对科学技术的执着追求,叶国珍有几十项科研成果,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南宋官窑薄胎厚釉技术研究和纳米技术改性官哥窑胎釉抗变形工艺填补了国际空白。

陶瓷工艺是一项科学艺术,这是研究南宋官窑半个世纪以来,叶国珍的最大体会:“它需要多科学交叉,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工匠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同时,也要具备文化自觉和艺术品德。”

“文物能照见历史。”学雕塑出身的叶国珍,讲究器型艺术,他认为,南宋官窑反映出当时宫廷御瓷崇尚古风、追寻礼道的礼器文化内涵。“所以,创作、创新要有根、有源。”

作为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叶国珍的作品充分体现出厚重的南宋官窑历史内涵和独特的南宋官窑青瓷艺术形式,线条刚健有力,技艺精致细腻,胎骨与釉色调配协同,金丝银线纹片动态美感强,作品表现出其艺术语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收藏家评价叶国珍的作品是南宋官窑品质和青瓷艺术精华相结合的结晶品,是现代南宋官窑的经典之作,称他为“中国碎瓷之王”。

为了更好地弘扬南宋官窑瓷文化,他于2005年创办了杭州萧山南宋官窑艺术馆,展示一系列仿南宋官窑瓷器皿陈设瓷、文案品、茶案品、抽象艺术瓷和金奖作品等近2000种器型的作品,艺术馆开馆至今一直免费供市民参观。

今年杭州喜迎亚运盛会召开,已70多岁高龄的叶国珍还在热心创作,从2021年就开始构思创作南宋官窑为亚运献礼作品,运用陶瓷刻瓷技艺,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集笔、墨、色、刀于一体,以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让亚运的美学浸润到心灵,在新时代的进程中展现宋韵文化的独特气质,演绎中华文明发展的动人篇章,激发人民热情参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助推杭州亚运文化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郑”在点评:

我认为三个历史时期对于杭州来说非常重要,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是隋朝开凿大运河,特别是开凿贯通江南运河,使得杭州的人口激增,土地得到大面积的开发,仓廪得到了丰富。二是五代十国期间的吴越国,钱氏三代五王可以说是杭州这座城市的开山鼻祖。疏浚西湖、钱王射潮,建造雷峰塔、保俶塔、昭庆寺,可以说是奠定了杭州这座城市的基础和轮廓。三是南宋时期宋高宗迁都杭州,改杭州为临安府,当时可以说是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后来才有了柳永所描绘的杭州“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在这繁华盛景之中,南宋官窑是一道非常独特的风景。

叶国珍大师就是我国南宋官窑著名的研究学者、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到了南宋官窑的研究上,可以说是择一事,终一生,是南宋官窑成就了他,也可以说是他成就了南宋官窑。

一、传承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世界上没有一种文明像中华文明那样五千年来从未断流。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连续性、传承性。叶国珍的南宋官窑研究,首先就是突出了传承性。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他把传承和保护南宋官窑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南宋官窑的优秀传统技艺,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和神圣使命。孜孜以求,持之以恒,使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传统技艺保护和传承了下来。

二、包容性。叶国珍大师在做好传承优秀传统技艺的同时,积极地向国外传播南宋官窑的优秀制作技艺。近年来先后在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个展和联展,展现中华文明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展现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也进一步地说明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越是国际的。

三、创新性。叶国珍大师很好地处理好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传承的同时,他不断开拓创新,推出了许多新的科研成果,真正实现了创新性继承、创造性转化。其中有13项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南宋官窑薄胎厚釉瓷研究填补了国际空白。

有道是:国家有珍宝,南宋数官窑,传承且创新,两个结合好。

浙大城市学院客座教授

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杭州市劳模工匠协会会长

郑荣胜

市总工会\市劳模工匠协会\每日商报社

联合出品

传承人说

叶国珍女儿叶佳星:

叶国珍教授既是我的父亲,也是我的师父。在他那个年代,人的执着、沉静,是如今这个浮躁的年代很难做到的,但作为年轻一代传承人,我认为,每一件饱含感情和灵魂的作品,无论在怎样的年代,只要肯花工夫和时间,都能触动大家的心,因此年轻一辈更要有初心不改的匠心精神和戒骄戒躁的心态。有一年我参加全国的工艺美术展,遇到一位70高龄的刺绣艺人,他说自己的女儿不愿意接班,也没有人愿意学这门手艺,自己年事已高,基本要三个月才能完成一幅刺绣作品。听到这位老艺人的感叹,我仿佛也听到了父亲的叹息声,也看到了父亲对自己期盼的眼神。想到父亲为恢复南宋官窑烧造技艺殚精竭虑,“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瓷文化”这份重任,我必须时刻谨记!

作为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南宋官窑的美无与伦比,然而,南宋官窑呈现的美的背后,却是一代工匠“苦并快乐着”的工作情愫。因为原料和工艺的复杂,成品烧造合格率永远存在不确定性,收获一件成功作品时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在坚守古法七十二道非遗技艺的同时,叶国珍教授带领我们制瓷团队不断开拓和完善新方法、新工艺,以提高生产合格率,降低生产成本,使“让宫廷文化进入寻常百姓家“的理念真正得以实施,让宋韵文化可以真正贴近市民生活。

一切手工技艺都是一种修行,要不断雕琢自己的作品,作为手工艺传承人,要向老一辈匠人学习,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站上世界舞台,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浙江萧山宋代名瓷研究所陶瓷工艺师陈小平:

我在浙江萧山宋代名瓷研究所已工作近三十年,跟着叶国珍所长学习南宋官窑的烧造,不仅学到了技术,还获得了许多人生感悟。

叶国珍所长早已是中国南宋官窑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在陶瓷行业赫赫有名,能成为他团队的一员我感到非常荣幸。虽然他在1991年就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但他从未停止探索和发展的脚步,50多年来一直坚持创作、创新,提供给团队很多制瓷经验。他所制定的科学生产流程,也让我们避免了许多弯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值得我们代代相传。

了解陶瓷行业的人都知道,从业者整天要与泥巴为伍,现在杭州步入炎热高温的夏天,但依旧要坚守在火热的窑炉边观察作品烧造温度。高温窑炉烧制的热量散发在原本就闷热的制瓷车间,在打磨作品时还要戴着口罩避免吸入过量的粉尘,噪声、热量、拉坯的腰酸背痛、双手在冬天开裂、脱皮是常事,现已70多岁的叶所长依旧每天会到车间来指导我们的生产工作。每年3月份,叶所长都会带领团队创作新产品,“让宫廷文化进入寻常百姓家”的理念一直深入我们的研发作品中,不仅保留了器物上宋代极简的美学,并且紧跟时代潮流,迎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喜好,去创新、融合。

未来,我们将继续跟着叶所长,本着一颗匠心,秉承创新的精神研发更多类型的南宋官窑作品,让大众可以享受更多形式的南宋官窑“冰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