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胶囊”让老旧“发动机”焕发活力 这些老年患者将迎来生命的转机

2023-05-13

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领取稿酬

商报记者 冯双 通讯员 应晓燕

近期,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心血管科手术团队将一个胶囊大小的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到83岁的老人心脏中,手术后六小时,老人就能在床上坐起来。因为这项技术,曾经因为各种基础疾病无法接受传统心脏起搏器的老人,今后将迎来生命的转机。

4月18日清晨,钱大爷(化名)突感心慌,晕厥后摔倒。家人赶紧将他送到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通过动态心电图,提示房颤伴R-R长间歇(指心脏产生了过早搏动,属于心律失常),最长一次停搏时间长达6.2s。医生判定,这是引起钱大伯晕厥的根本原因。

为了防止心脏再次出现“罢工”现象,在钱大爷入住该院心血管科病房后,医生建议植入心脏起搏器。但此时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摆在了医生和家属面前:钱大爷已是高龄,基础疾病也较多,除了有高血压,冠心病,还有房颤,一直在服用抗凝药,做囊袋(用于安放起搏器的装置)出血风险高,停药又会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心血管科沈盛晖主任和团队专家们经过分析,建议使用Micra无导线起搏器。

听说要使用最新型的起搏器,家人对此表示怀疑。沈盛晖介绍,Micra无导线起搏器是在患者大腿根部的股静脉穿刺,然后通过特殊的传递系统,将胶囊起搏器输入至右心室合适的部位,测试结果满意后,最终释放起搏器,而手术的创口不超过1cm。

相较而言,传统起搏器植入过程相对较长,在穿刺的过程中存在血气胸、血管夹层,动静脉瘘等风险,在制作囊袋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出血和感染风险,还有就是电极脱位,心脏穿孔等高风险。而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出现,则解决了有的患者因为病情和静脉系统的缺陷根本无法植入传统心脏起搏器的问题,也大大降低了以上所提到的高风险。

并且,传统起搏器需要植入50cm长的电极,而胶囊型起搏器没有这样的问题,手术更加安全。听了详细的介绍后,钱大爷的家人立即选择了植入“胶囊起搏器”。

入院后第二天,心血管科团队就为钱大爷实施了手术。之后,钱大爷的双上肢活动也不受影响,三天便高高兴兴出院了,而植入传统起搏器,在术后3个月内,术侧肢体都不能剧烈运动。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基数日益增加。心血管专家建议,老年人每年健康体检时都需要做一次心电图,必要时增加动态心电图;对于正在服用有减慢心率作用的降压药物或者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更要定时监测自己的心跳。

比如摸脉搏使用秒表计数,也可以使用包括智能手机、运动手表、手环、血氧饱和度及血压仪等设备作为常用的监测设备。如果一旦发生有心动过缓,同时合并头晕、黑蒙、晕厥、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应该立即就医,以防发生更严重的心脏事件和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