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记者 徐文强 通讯员 谢晨)两年内3次脑梗(缺血性脑卒中),一天用药多达十几种,脑中风后遗症和痴呆症状却依旧明显。前段时间,周先生(化名)一家陷入到了困境之中——从医生角度来看,因其血管条件太差且不久前经历过一次脑血管介入手术,已无法再“加药”,也无法再次手术;而从家属角度来看,他们仍不愿放弃,仍抱有康复的愿望。两难之下,经过协商,60岁的周先生接受了一项全新的疗法。
多次脑卒中后又出现血管性痴呆
新型物理疗法如何在家完成治疗?
“周先生一直有抽烟、喝酒的习惯,虽患高血压、糖尿病多年,但从没好好治疗过,大概4年前,他接受了肝移植手术,术后才开始戒烟戒酒,去年年底,因脑血管重度狭窄接受了一次扩张手术,整个身体情况始终不太好。”树兰(杭州)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卢如意表示,作为科室的“老病号”,由于周先生依从性较差、没有积极配合治疗,身为脑卒中的高危人群,近两年他发生了3次脑梗,整个人也从看起来还算“正常”,慢慢发展成走路不稳、时不时大小便失禁的状态。其间,他还被诊断出了“血管性痴呆”,生活已基本无法自理,家人更因为他到处乱跑而伤透脑筋。
据周先生家人介绍,从开始接受治疗到今年,其每天要服的药物已多达十几种,可血压还是忽高忽低,收缩压最高时有180,最低时有100。当时,经过评估,他的整个身体尤其是肝脏已无法承受“加药”的负担,脑血管状况更无法满足手术的基本条件。
“今年3月,我们与国家远程卒中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吉训明教授合作引入了‘缺血适应治疗技术’,与传统治疗相比,该物理疗法主要作用于上臂,类似于‘量血压’,无创、无痛,训练方法简单、易学,能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每次训练时长45分钟。”卢如意称,对于老年患者和不能耐受手术者,缺血适应治疗仪提供了另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近期,周先生在卒中防复发病房内完成风险评估后,在医护团队的指导下接受了此项疗法。目前,他正通过居家型治疗仪在家进行治疗(每天两次),待3个月后,他将再次复查。
缺血适应训练可激发身体内源性保护
“卒中减残与防复发病房”有何特色?
脑卒中(脑中风)作为我国第一大致死疾病,患者及潜在危险人群数已超过3亿。相关研究显示,我国急性脑卒中患者第1年复发率为17.7%,5年累积复发率超30%。
据了解,缺血适应治疗仪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临床科研机构研制,主要原理是通过对双侧上肢反复、短暂、无创伤性的缺血适应训练(患者会有“麻”的感觉),激发身体的内源性保护,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通路,促进脑部小血管新生及微血管重塑,改善脑部供血。
树兰医疗特聘专家吉训明介绍,根据国内外诸多医院的临床验证,此物理训练能增加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进而微扩张血管、增加血管弹性,稳定血压,降低心梗、脑梗的风险,加速脑中风(脑卒中)或心梗后身体恢复,减少脑卒中患者的复发率。
“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肥胖、吸烟、饮酒等都是脑卒中的诱因,脑卒中虽然严重,但可防可控,我院现已重新梳理了针对脑卒中高危人群及患者的干预思路,将加快建设‘卒中中心’,并将通过‘卒中预防门诊’‘卒中减残与防复发病房’形成对脑卒中患者的‘闭环管理’,以尽可能降低疾病发生时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该院神经内科相关负责人称,作为浙江省首家引入“缺血适应新技术”的医疗机构,今后,卒中预防门诊主要侧重慢病随访管理、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和卒中患者的随访管理;卒中减残与防复发病房则秉持“非必要,不输液”原则,侧重慢病精准用药、卒中高危人群复查评估、卒中患者病因筛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和综合治疗方案以及康复治疗,患者住院时间一般只需要3-5天。
同时,与传统门诊、病房相比,“卒中预防门诊”与“卒中减残与防复发病房”可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预防、筛查、干预和健康管理机制,从高危人群及患者意识层面的“主动预防”到康复、长期远离疾病的困扰,该机制或将从根源上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和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