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寅 《事茗图卷》(局部)
记者 陈友望 通讯员 顾工察
“故宫·茶世界观茶——茶文化精品文物展”正在浙博之江馆热展,一卷江南风流才子唐伯虎的传世真迹在其中静静铺陈——崎岖山石松柏流水间,有一书生夏日闲读品茗待客,山景图画间雅静宜人,笔法秀润纤细,墨色简单却非常生动,画上集众名家墨书题跋,汇后世人珍藏钤印,实为难得名作,不容错过。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画、书、诗皆精。半生命途多舛,20岁时失去父母妻妹,29岁参与应天府公试虽中“解元”,却在30岁会试时为舞弊案牵连,后以卖画为生,晚年生活困顿,54岁病卒。
唐寅其人,文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称“江南四才子”,画与沈周、文徵明、仇英称“吴门四家”。唐寅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各科。其画法早年受沈周、文徵明影响,多“吴派”痕迹,30余岁时拜周臣为师,主宗南宗“院体”一路,后泛学宋元诸家,自成一体。
这幅《事茗图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以山水人物画作为中心,配有唐寅五言自题诗一首。画作前引首为文徵明题“事茗”二字,后尾纸处有陆粲行楷书《事茗辩》一篇。
作品经后世诸名人名士收藏、鉴赏,卷轴各处留有许多题记、题跋、钤印,包括乾隆皇帝、索额图、耿昭忠等诸家,亦有清内府鉴藏诸印。曾经清内府《石渠宝笈·初编》卷十五著录。
夏日隐逸:山水人物透茶香
一幅夏日隐逸的图卷,那名唤“事茗”的主人公正品茗闲读,童子在旁煽火烹茶,友人与童子携琴而来。其笔法清劲秀雅,笔墨简淡却生动灵秀,仿若可听流水潺潺,闻茶香四溢。
《事茗图》为唐寅画技成熟时期的纸本设色山水人物画,布局虚实相生、层次分明。画作部分,近处绘奇石侧立,墨色浓黑、皴擦细腻、凹凸清晰可辨。
中景可见屋舍、树木、彼岸皆淡雅清润,屋中主人(陈事茗)临窗读书品茗,边舍内童子煽火烹茶,屋外有客拄杖携抱琴小童来访,描绘幽静宜人的隐逸生活环境。
远景有嶙峋山石,瀑布自石间飞流而下,直流进视野近处;透过画面,似可听到潺潺的流水,闻到淡淡的茶香。
画法上来看,全幅用笔沉着却不失活泼,有宋元文人画风格,笔法有赵孟頫之秀润纤细。人物画法上线条工细、神态生动、笔墨简淡。松树、山石之造型、笔法特点明显有受到宋代李成和郭熙的影响。
诗文酬唱:题跋墨韵共清欢
夏日昼长,茶香佐景,诗文佐画,众名家题诗文书法于卷上,越过数百年光阴,描绘同一种品茗意境。
“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赏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佐以画面,唐寅一首五言诗写出了隐逸生活的闲趣。于长昼间无所事事,捧着茶碗坐于南窗之下享受清风拂过鬓发,是何等的悠然自在。
引首的白色纸方上是文徵明所题的“事茗”二字,书体为隶书,雄浑苍劲,后款署“徵明”。“事茗”在此处一语双关。其一是画中主人公的别号,其人为唐寅的儿女亲家王宠的邻居,据说姓陈,非常爱茶。唐寅走亲家时,王宠常邀请陈事茗陪同饮酒、品茗,因以与之关系密切。其二可为品茗饮茶的动词之意。唐寅以其号为题做此图,又将“事茗”二字嵌入自题诗中。
“记得惠山精舍里,竹罏沦茗绿杯持。解元文笔闲相仿,消渴何劳玉虎丝。甲戌闰四月雨余,几暇偶展此卷,因摹其意,即用卷中原韵题之,并书于此。”乾隆皇帝观赏此卷时写下这段题记,忆起自己于惠山精舍竹炉煮茶、捧杯品茗,与画作中唐解元(唐寅)所描绘的夏日景象相似。于是又在甲戌年闰四月的雨后,闲暇间再展此卷时,摹其意境,以卷中原韵题此一段。
尾纸处明代陆粲的行楷书《事茗辩》写于唐寅离世十二年之后,写的是陈事茗品茶待客时与客人对话的场景和内容,点明了“事茗”(茶事)的意义。
钤印留痕:赤砂千载守墨缘
珍贵的画卷,值得小心珍藏,脆薄的纸面,经无数双手珍重摩挲,赤红的印章是它历史沧桑里短暂归属的见证。
《事茗图》上有,唐寅自题五言诗下钤“唐居士”“唐伯虎”印;画卷引首处文徵明“事茗”题字下钤“文徵明印”;乾隆御笔后钤“古香”白文方、“太缶”朱文方印;陆粲《事茗辩》文后钤印“陆氏浚明”白文方、“贞山”朱文方;其上还有一枚酷似现代网络词语“囧”字的印,是清代书画鉴藏大家耿昭忠的鉴藏印,实为“公”字,他还盖有“丹诚”“千山耿信公书画之章”“信公珍赏”“信公鉴定珍藏”“琴书堂”“都尉耿信公书画之章”印;索额图盖有“也园索氏收藏书画”“长白索氏珍藏图书印”“九如清玩”“乐庵”“乐圣且衔杯”“御赐忠孝堂长白山索氏珍藏”鉴藏印;乾隆内府“石渠宝笈”鉴藏印亦钤于其上。
唐伯虎以水墨浓淡勾勒的清凉世界,将明代某个松风穿石的夏日封存成了永恒。这一留便是数百年,辗转无数双珍重展卷的手,落下无数名士的墨迹。而那些钤印的朱砂,在五百年的流转里,将品茗的雅趣与鉴藏的珍重,酿成了文化长河里永不褪色的胭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