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叶佳裕 通讯员 张冰清)近期,大一学生小丽(化名)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以下简称:浙大邵逸夫医院)精神卫生科检查后,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
小丽从小是父母眼里的“乖乖女”,但上大学后对新环境不适应,学习压力大,在一段时间里变得情绪低落,每天闷闷不乐,吃不好也睡不着。今年开春后,小丽更像是变了个人——特别兴奋、爱说大话,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家人反映,小丽每天精力旺盛、不知疲倦,总爱逛街花钱,看见什么都往家买;做事情虎头蛇尾,家人也不能说她,一说就发脾气。浙大邵逸夫医院精神卫生科张磊副主任医师在详细了解了小丽的经历后,为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张磊科普,每年的3月30日,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的极端波动,通常包括躁狂(或轻躁狂)和抑郁两个阶段。在躁狂阶段,患者可能会感到异常兴奋、自信心爆棚,甚至可能出现冲动行为,如过度消费、参加冒险活动等。而在抑郁阶段,患者则会感到无助、悲伤、失去兴趣,甚至会出现轻生的念头。
张磊强调,面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家人应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首先,寻求专业的帮助至关重要。精神科医生可通过综合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可以帮助调节脑内神经递质的平衡,而心理治疗则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
张磊说,大部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波动和季节有很大关系。冬天更容易陷入抑郁,而春天躁狂的风险更高。这与日照时间和生物钟的变化有关。冬天日照时间短,人体接受的光照减少,身体会相应减少血清素的分泌。而血清素可调节情绪,当血清素分泌减少时,人更容易感到低落,增加抑郁的风险。而春天日照时间变长,人体内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人更容易兴奋、精力旺盛,这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来说直接引发躁狂的概率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