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回头看”杭州更美好

2025-03-27

本报评论员 涂建敏

民意有回响,整改有效率。2024年第二期“以旧换新”“旅游西进”两场电视问政,将具体问题毫不留情曝光在公众视野之下。这些问题,既有“旅游西进”战略中的生态文化转化难题,也有“以旧换新”政策执行中操作繁琐、材料驳回等状况,从中都不同程度暴露出城市治理的一些短板。3个多月过去了,整改成效如何?杭州市委办公厅“1+7+N”民意互动平台日前邀请社会观察员对问政现场曝光问题展开“回头看”,严格检验从“纸上承诺”到“实际落地”情况。

“公述民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回头看”,通过“回头看”,把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摆在社会各界面前,推动有关各方直面真问题、找出真办法、付诸真行动。而要让“公述民评”的意义落到实处,依然需要“回头看”。“回头看”,不仅是各执行部门与监督部门的事,更是全社会的事。就像新闻记者写稿子一样,多一个人看,多过几遍,就能多发现一些错误,让稿子更完善、更扎实。“回头看”,就是要把我们的有关政策举措一遍遍夯实,不留空白、不留短板、不留隐患、不留烂尾。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众人的事,众人商量着办。打造民意互动的长效机制,不仅是把好事做好、实事做实的重要保证,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切实体现。而“公述民评”电视问政活动,除了推动解决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之外,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要向社会各界展现察纳雅言的诚意,激发广大市民参与民意互动的热情。也正因此,针对“公述民评”问政的“回头看”也就分外重要,绝对不容走过场,绝对不容银样镴枪头。

从这次“回头看”的情形来看,各有关部门积极作为、认真整改的结果令人欣慰,也再次证明以“公述民评”为代表的民意互动机制对于杭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而出席活动的各界代表也不乏真知灼见,如社会观察员李海涛建议“创新水岸经济业态”,将现有码头改造为主题站点,形成“水陆联动”夜游动线;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杨欣建议“建立西部文旅资源数据库”,通过智慧平台统筹调度客流、服务与产品供给,制定标准化服务体系,推动自然禀赋向高品质旅游产品升级;市人大代表过灵芝提出做好“文化+”的文章,加大对杭州西部文旅资金、项目、人才等各类要素的支持。

某种意义上讲,“回头看”就是“向前看”。前面的事做好了,后面的事就不费周章;大厦的基础打好了,万丈高楼就可以拔地而起。文章不厌百回改,干事不怕“回头看”。多些“回头看”,杭州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