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风动力智能生产线空间。

临平企业服务中心。
记者 涂玥 刘梦怡
临平微融圈 沈徐玮 胡心怡
近日,临平区召开“创新驱动、两业融合、开放提能”高质量发展大会。会上,205家企业和20家金融机构代表坐在了“C位”。
为何企业值得“C位”?答案就藏在临平的经济基因里。2024年,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区超七成税收、八成就业、九成创新成果,民间项目投资增速高出全区投资增速5.2个百分点。以企业为“主角”的背后是临平对城市发展逻辑的重构:在经济转型的深水区,唯有将企业推向舞台中央,才能激活创新动能,让城市与企业在共生共荣中定义未来。
此时临平选择以企业为核心,既是对贡献者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投资。临平深知,唯有让企业家感受到“被需要”,才能激发“敢闯敢干”的魄力,从而让这座城市在长三角竞合中突围而出。
“C位”靠的是科创竞争力
企业之于城市,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铁柱钢梁;科创之于企业,亦是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C位”要素。
走进春风动力摩托车研发制造工厂,机械臂如行云流水般舞动,平均每一分多钟就有一辆摩托车下线。与传统的人工产线相比,这里的智能产线空间利用率提升了2倍,整体效率提升了280%。
在首域科技的研发中心,企业携手DeepSeek打造的包装机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只需几秒就能把可能造成机器故障的原因分析得清清楚楚,还把“怎么维修”“用什么工具维修”讲得明明白白。
两家企业,一家是智能制造转型标杆,另一家则展现了数字经济的无限潜力。他们的成长,印证了科创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也是临平护航“科创突围”,为企业打造创新生态的原因。
在要素配置上,临平通过浙江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临平分中心等平台帮助企业实现“技术供给池”扩容。
在产业协同上,临平聚焦“3+2+X”集群建设,瞄准产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及关键环节配套企业,支持运达能源、知存科技等龙头企业深化水平分工、垂直整合,进一步发挥“链长+链主”协同效应。
在人才培育端,通过持续建强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建立全国量级的数字技术领域卓越工程师智库等方式,临平今年将力争培育省、市卓越工程师及后备人才20名以上,新增高水平工程师1000名以上。
从技术攻坚到人才培育,临平正以企业竞争需求为圆心,编织一张覆盖“产学研用”的科创网络,让企业从“单兵作战”转向“军团突围”。
“C位”拼的是服务软实力
2025年,临平将推出两大硬招:安排46亿元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改革、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等8个领域重点工作;扩大政策“主动推送”“免申即享”覆盖范围,力争全区新增政策主动推送比例提高至95%以上,“免申即享”兑付比例提高至50%以上。
这些政策设计的深层逻辑不是简单“给钱”,而是通过政策杠杆撬动产业高效发展,让企业能够放开手脚谋发展。
服务的温度,则体现在政府“刀刃向内”的改革中——将审批部门、产业平台等多个环节的职能整合为“一站式”平台,让企业“进一扇门,解所有事”。此外,面对“用地难”问题,临平创新了“工业上楼”模式,通过3.0容积率政策让土地利用率大幅提升。
而生态的广度,正编织起更具韧性的产业网络。通过为MCN机构和跨境电商头部卖家牵线搭桥,艺尚小镇的TikTok直播“数字时装周”将临平的“时尚态度”卖向全球;通过“中国绿港”的建设,临平聚合了多家新能源企业,形成从材料研发到储能应用的完整链条……
站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潮头,临平对“企业C位”的诠释已超越物理空间的意义。当政府甘当“园丁”而非“指挥”,当制度创新瞄准企业“痛点”而非政策“亮点”,这座城市正挥笔写下政企协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