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 管光前 王国辉)“别小看这些塑料垃圾,留在山上,它们就是‘生态暗礁’!”一边清理垃圾,“大地之野”自然学校主理人李卓华一边感慨——这是上周末发生在天目山下的一幕。当天,以“净山行动”为主题的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亲子活动在此举行,来自长三角的20余组亲子家庭在李卓华的带领下,进山展开了一场别样的生态教育之旅。
这场活动的“初心”就是清理山野间的塑料垃圾。“我们常在纪录片里看到塑料垃圾危害海洋生物的画面,最冲击眼球的莫过于废弃渔网束缚海龟的画面。而塑料垃圾在山野间给陆生动植物繁衍生息带来的危害,却少有人关注。”李卓华说道,“我们发现,不少垃圾都被动物翻找、撕咬过,不难想象有些甚至被动物吃掉,至于植物被垃圾‘围攻’的画面,更是很多地方户外网红打卡地的‘标配’。”他还从专业角度进一步科普了塑料垃圾对生物友好带来的危害:塑料中的增塑剂、阻燃剂会持续释放到环境中,威胁陆地生物的生存;而塑料经紫外线风化形成的微塑料,也会侵入生态链,干扰食物链上层动物的繁殖能力。
从更深远的层面看,白色垃圾还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衰退。比如耐污染物种在塑料污染区扩张,挤占本土物种的生态位,造成物种竞争力失衡;塑料吸附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还会诱发基因突变,造成基因多样性损失。中国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的研究显示,受塑料污染危害,保护区高山草甸植被覆盖率下降了12%。
今年9月,全球瞩目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在杭州召开,天目山作为此次生态盛会的重要考察点,是向全球展示杭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重要窗口,在这么一个重要时刻,开展“净山”行动深意不言自明。
当天的“净山”成员,主要由8至12岁的孩子组成。一大早,“生态小卫士”们在老师和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带上垃圾袋和竹钳,对步道周边、山谷溪流及隐蔽角落的饮料瓶、塑料袋、食物残渣等垃圾进行深度清理。
除了“大手拉小手”外,“净山”队伍中,还夹杂着20多位来自上海、有着不同身份的“拾荒者”——“挑三捡四清山小分队”。他们背着编织袋,手持竹钳,或行走在山间小道上,或穿梭于茂密林间,以“俯身汗滴”之姿悉心“还原”着天目山的洁净与青绿。
北斗救援队队员刘鹏发挥“体能优势”,在天目山密林间来回奔走近50公里,累计捡拾近300斤垃圾,并将其全部扛下山;“澄境”民宿老板娘蔡海燕“撂下”旺季生意,加入到“拾荒”队伍中;来自杭州主城区的跑山骑手邱海庆一手提着自行车,一手扛着50斤重的垃圾下山……。
“近年来,得益于天目山优良的生态环境,徒步旅游成为新热潮。但这份热潮的背后,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因为遏制和减少塑料垃圾,不仅是个关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命题,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存命题。”天目山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基于此,全方位、多角度引导“入山者”接受环保理念,将“净山”行动与生态文明教育、法律法规普及、自然保护和户外防护知识宣传进行有机融合尤为关键,只有青山“无痕”,人与自然方能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