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田野上,缺什么

2025-03-24

记者 夏佳

时值三月,正是春耕关键期。旋耕机、翻耕机隆隆作响,一层层沃土翻身而起,唤醒沉睡的田野;无人机飞驰而过,在田地间播种、施肥、打药,一台机器能顶十几个人;高标准农田、智能厂房、研发中心、冷热链物流配送中心,农业龙头企业正在打造农产品一整条产业链……在一幅幅春耕图景里,现代农业的齿轮快速转动。

当科技为土地插上翅膀,现代金融恰如春风化雨,浸润着这片生机勃发的田野。

从“单打独斗”到产业发展 金融助力农业主体“破茧成蝶”

买种子、搭大棚、守着一亩三分地——这般传统春耕场景,正在成为历史。

“多年以前,农户基本是单打独斗,比如需要自己育种育秧。但现在,唱主角的是乡村振兴带头人、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并且形成了种子、化肥、加工、仓储、销售等一体化产业链。”一家国有银行深耕“三农”工作20多年的工作人员滕经理介绍。

2024年,杭州盛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销农业”)从银行获得了2000多万元贷款,加上自有资金,投资1.2亿元建设了总部大楼、研发中心、生态农田等,实现了当年拿地、当年建设、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年销售额达到2亿元。

“除了从银行获得了大额贷款,从去年开始,建德当地政府为我们提供了3年2%的贴息补助,公司实际贷款成本低于1%。”盛销农业负责人周晓红介绍,“资金的问题基本解决了。”

目前,盛销农业还有300亩土地,种植小麦和水稻。“300亩地,用无人机播种,3个小时就能完成。而采用过去的机械播种,要2到3天。”周晓红笑着说,“现在我们使用的无人机还是租用的,明年就自己买了。”

除了大型企业,个体农户也是金融下乡的受益者。

临安碧淙村20户竹笋种植户获得农行500万元信用贷款,黔东南蛋鸡养殖场得到兴业银行杭州分行的资金输血,富阳“养鸽能手”王帆通过无还本续贷轻装前行……

“杭州地区的小农户如果只需要二三十万元的贷款,到银行办理信用贷款就行,一般都能办下来。”滕经理介绍,“如果资金需求较大,那么,农业设施、大型机具、钢架大棚等都可以作为抵押品。另外,金融机构还引入了政府增信、担保公司担保等,进一步分担农户的融资风险,扩大融资额度。”

政治面貌、社区贡献分也能贷款?农户家庭资产的“新算法”

萧山横一村以出产梅里方顶柿闻名,近几年,村民们靠柿子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张女士是土生土长的横一村人,今年计划扩建柿子林,可所需的资金,让她犯了难。萧山农商银行依托“市民家庭资产负债数智系统”的模型测算,结合社区贡献分,仅用几分钟就向其发放了50万元信用贷款。

在萧山,一场金融革新正悄然发生:政治面貌、社区贡献分(如瓜沥的“沥家园”分、南阳的“南阳young”分)等,与房产、农机并列,成为贷款“硬通货”。

这正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2021年推出的重大创新——“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融资模式”。

这种模式,将经济合作社股权、土地使用权等权利类资产,车辆、农机具等固定资产,禽类、畜类、水产等活体资产,理财、保单等金融资产,道德品质、各类荣誉等纳入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这些数据都成了衡量贷款金额、利率的指标。

“目前,我行已经建立了6个一级指标、88个二级指标、180多个三级指标的多层级数据指标体系,可以实现‘无形资产有形化,有形资产数据化’。”萧山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说,“在此基础上,我行还建设了农户资产负债数智系统,实现辖内农户小额信贷授信标准化、数字化、线上化,农户贷款做到了秒审秒贷,点点手机就能获得消费、创业资金。”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末,萧山农商银行“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融资模式”授信覆盖率94.99%,信用贷款授信22.73万户,户均授信56.63万元、授信总金额1287.13亿元,比原有模式分别增加27.27%、39.62%、117.81%、204.06%。另外,该行应用政务信用积分数据的农户平均授信额度提升12.8%,加权平均利率下浮1.19%。

如今,这种创新正在全省重塑乡村金融生态。截至2024年,浙江建档农户已超七成,超四成农户获得授信,户均授信额度达24万元。

记者观察

现代金融与现代农业的

“双向奔赴”

与传统春耕相比,现代春耕的基础条件、经营主体等均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之服务的金融产品,也与时俱进,在可得性、适配性等方面,有了巨大提升。

基础条件方面,现有的高标准农田设施完善、集中成片、宜机作业,实现了规模种植、科技管理,极大地提升了春耕效率。这种“科技+农业”的趋势,将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根据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浙江省农业农村领域低空经济发展行动方案》,到2027年,全省农用无人机保有量10000台以上,农用无人机作业面积6500万亩次以上。这种现代化农业,对资金的需求更高,与之相应的金融也不断扩容,数千万元、上亿元的授信额度不断出现。

经营主体方面,由散户向乡村振兴带头人、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转变,形成集约化经营,并且通常涵盖多条产业链条。这就需要金融机构“由点到线到面”,为多条产业链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促进涉农经济整体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农户或农企通常可以得到多家银行的授信,手头一下子宽裕起来了,市场上也出现了因盲目扩大生产而导致亏损的情况。这提醒金融机构:普惠不是“大水漫灌”,风控建模需植入“温度传感器”,让金融活水既充沛又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