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造,从睡个好觉开始

2025-03-21

本报评论员 陈凌

今年3月21日是第25个世界睡眠日。日前,由中国疾控中心进行调查、中国睡眠大数据中心发布的《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为48.5%。有人不想睡,有人不能睡,还有人睡不着,这些都堪称现代人不得不面对的困扰。

人形机器人持续“进化”、大语言模型强势“破圈”、游戏与动漫刷新“神话”……在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创造力在各种工作中越来越重要,但无远弗届的信息,也在蚕食着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睡得越来越晚,间接影响创造力。《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平均入睡时间为23:15,仅39.1%的人在23:00前入睡。

创新创造是人类追逐梦想的旅程,不仅需要充满创意的头脑,更需要保持健康的体魄。纵观科技与人文发展史,不少创新都来自规律工作和充分休息,有时“灵感”甚至会直接源于梦境。从这个角度看,睡个好觉,有利于准确认知、深度思考,激发大脑的创造力。呵护睡眠,不仅是有关个人健康的“家事”,更是有关创新活力的“国事”。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在保障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明显成效。推迟半小时上学、落实午休“躺睡”……各地因地制宜的探索,让很多孩子不仅“睡足”更能“睡好”。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如何让更多深受“加班文化”“职场内卷”困扰的成年人睡个好觉,也是呵护创新应当考量的问题。

今年,不少科创企业也纷纷行动起来。无人机龙头大疆公司实施“不准加班”制度,要求员工“(晚上)9点前必须下班”。与之呼应,浙江、江苏等地一些民营企业试行“4.5天工作制”,让员工充分休息。企业“用脚投票”的选择,显然不仅是为了响应号召,更多是出于保护员工和企业长远利益的理性考量。

如今,中国已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创造的道路上,需要更多“元气满满、创意满满”的年轻人。让我们从睡个好觉、做个好梦开始,摒弃“表演式加班”“报复性熬夜”,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让大脑和肢体都得到充分休息,以饱满精神投入追逐梦想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