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源
村社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感知着社会脉动,传递着政策温度。村社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老百姓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决定经济社会能否持续稳定、繁荣发展。要在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接续谱写好村社治理的“大文章”,必须坚持贯彻保底线、促精细、强系统的治理逻辑。
以底线思维保障民生善治,筑牢村社治理“压舱石”。民生无小事,事事关政治。村社治理关乎民生、连着民心,来不得丝毫懈怠与闪失。要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解在萌芽。要着力完善涵盖医疗、养老、托育、就业的多维度保障服务体系,推动镇街干部进村入户,围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发力。同时,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惠民政策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让群众能够感受到村社治理的温度、温暖、温馨。
以精细思维促进智能数治,跑出村社治理“加速度”。网格化、智能化治理是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新质生产力赋能村社治理的重要载体。要因地制宜划分网格,选优配强网格队伍,纳入社工、党员、退伍军人、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培养数据能掌握、设备能使用、排查能力强、服务能力优的专业化网格力量,在网格这个微单元中释放村社治理的大效能。要强化数智赋能,提升网格精细化治理实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构建村社治理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资源整合,提升信息采集和处理效率;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社区治安、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推动在线政务服务系统整合升级,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指引,提升基层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让群众切实体验到村社治理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以系统思维引领多元共治,织密村社治理“邻里网”。村社治理千头万绪,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因此,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心骨”作用,统筹协调政府、社会、民众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通过党建引领,不断增强党对村社治理的掌控力、统筹力、推动力,搭建村社-网格(小区)-微网格(楼道)三级平台,组建共治议事协商委员会,引导居民有序、理性参与村社治理。要倡导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拥有雄厚资源和专业人才的主体积极参与村社治理,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村社治理提供充足的资源和人才支持。唯有建构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理念,让政府、社会、群众三方形成合力,才能形成村社治理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