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fsnews.hangzhou.com.cn/group1/M00/71/01/rB4AiWeSbHqATWnrAAHMZr_tLhw440.jpg)
闫赵玉
笙是起源于我国的传统吹管乐器之一,《礼记》中有“女娲之笙簧”的记载,可见笙历史之久远。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几支匏笙,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笙,距今已有2400多年。
宋人尤喜吹笙,笙是宋人宴会间的常客,无论是朝廷盛典,还是民间宴饮,都少不了笙乐相衬。
节目单里 “笙歌”不息
笙作为簧管乐器,乐声靠气息推动,具有丰满、柔润、连贯的线型特点,笙的音色柔润安详,和声饱满,音量充实,能吹奏出绵延不断的起伏长音,很适合作为人声的伴奏乐器。如《武林旧事》记载南宋理宗生日的演出节目单,可见笙出场频率之高、曲目之丰富。
“上寿:第三盏,笙起《升平乐慢》;第七盏,笙起《恋春光慢》;第十一盏,笙起《庆寿乐慢》……初坐:第五盏,笙独吹小石角《长生宝》宴乐;第九盏,笙起《托娇莺慢》……再坐:第二盏,笙起《月中仙慢》;第三盏,笙起《月明对花灯慢》;第十九盏,笙独吹,正平调《寿长春》。”
“笙歌”当属一种曼声长引的歌法,宋词中对此多有描述,如范周在《宝鼎现》写道:“缓引笙歌妓”;范成大在《西江月》写道:“年年高会引笙歌”;张纲在《清平乐》里写道:“笙歌缓引更筹”……皆是形容缓声曼引的演奏方式。
“笙”喜暖气 音色清越
笙的吹气孔用弯管,不同于笛箫之类管乐器的吹奏方法,笙的发音,既能吹,也能吸。宋词中多有“吸笙”的描写,如李纲《减字木兰花》词云:“月冷风清,试倩双成吸玉笙。”由于簧片在吹吸时易被凝结的水汽影响而振动不畅,所谓“小楼吹彻玉笙寒”“指冷玉笙寒”,皆因夜晚吹笙时久水汽凝结所致。这时可用笙炉加热,防止水汽凝结。
笙的发音受温度的影响而变化,冷的时候音高,吹热后音就降下来了。所以,冬天吹笙前要先“暖笙”,待其簧片稳定后,再和其他的乐器合奏。如苏轼《菩萨蛮·润州和元素》:“玉笙不受朱唇暖,离声凄咽胸填满”,即是描写有经验的笙伎在吹奏前先呵气“暖笙”。《齐东野语》讲了一个“笙炭”的故事,记载了韩侂胄以香炭暖笙的细节:
赵元父祖母齐安郡夫人徐氏,幼随其母入吴郡王家,又入平原郡王家,尝谈两家侈盛之事……只笙一部,已是二十余人,自十月旦至二月终,日给焙笙炭五十斤,用锦熏笼藉笙于上,复以四和香熏之。盖笙簧必用高丽铜为之,靘以绿蜡,簧暖则字正而声清越,故必须焙而后可。
平原郡王即南宋权相韩侂胄,笙乐部就有二十余乐伎,寒冷的冬日,笙被熏暖后才能声音清越,为此韩府每天都要专门消耗五十斤笙炭。
笙是一种固定音高的乐器,为其调音的方法是点热管内簧片上的“绿蜡”,宋词中多有对“调笙炙簧”的描述。如周密在《江城子》写道:“靘瑶笙,按瑶筝”,即指融化笙蜡的调音程序。花蕊夫人在《宫词》中写道:“旋炙银笙先按拍,海棠花下合梁州”,描写梨园乐队在合奏《梁州》前,先要进行“炙笙”与按拍的准备工作。
玉笙吹酒 饮随深浅
笙通过铜质簧片的振动而发音,兼具有簧、管双重音色,其音色柔润安详、和谐流畅,能带来舒适愉悦的心理体验,很好地烘托宴会气氛。潘汝士在文言琐谈小说《丁晋公谈录》曾记载一个宋人在酒席上斗乐劝酒的古诗,发生在北宋初期。
宋自吹笙,送赵一盏。赵遂索笛,复送一盏。声调清越,众所惊叹。其笛之窍,宋之随使乐工手指按之不满。洎席阕,宋回驿,赵又于山亭张夜宴。召之,不至。宋于是宵遯(注:音为dùn)。
赵文度与宋琪二人失和,便想在筵席“以乐送盏”的环节中,压制对方一头,宋琪吹笙送盏,赵文度吹笛送盏,而笛子声调清越超过了宋琪的笙乐,而且赵文度所用笛非同寻常的笛子,宋琪的随行乐工甚至都无法按满笛窍,宋琪因此大挫锐气,连夜离去。从这则宋人故事也可以看出,在宋代的宴会上,以笙、笛等乐器来进行侑觞劝酒,在当时是很流行的。
笙作为宋代广泛流行的吹管乐器,既是祭祀、礼仪音乐中的雅乐器,也是宴饮酒令时的俗乐器。音乐对宋人来说,不仅是高雅的精神享受,也充盈于日常的娱乐生活。从笙在宋代生活的广泛应用中,我们可以窥见一种丰富多彩、鲜活有趣的宋人风雅。一门乐器能源远流长,也是因其聚人缘,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