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利己
南湖烟雨楼诗
文 俞栋
一个艺术家能否如愿“登顶”,成为大师巨匠,除了自身努力和修为以外,时机、环境也十分重要。刘伯年就是位既“幸运”又“不幸”地与大师擦肩而过的海派大家。
刘伯年(1903—1990),四川崇庆(今成都崇州市)人,近代著名书画篆刻家,被吴昌硕高足王个簃称为“我门下第一人也”,系西泠印社社员,曾任江苏省农民银行上海分行职员和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交通大学美术研究室顾问,著有《今是楼艺概》等。
刘伯年幼时家境并不优越,但其父当过塾师,后又行医,闲时研习书画,诗书传家,对其影响甚大,23岁考入四川美术专门学校。因该校诸多教员均毕业于上海美专,遂萌生赴沪投于缶庐门下深造之念。待毕业后,他几经筹措、历经艰辛才抵沪,岂料吴昌硕竟已去世月余,幸辗转得知吴晚年高足王个簃在上海新华艺专任教便去报考,终遂人愿,成为缶庐再传弟子,后又追随王转读王一亭、吴东迈创办的昌明艺专。在新华艺专期间,因受教于张善孖而结识同乡张大千,亦师亦友,受益良多。
刘伯年成就最高的无疑是绘画,人物、花鸟、山水无所不涉,工笔、写意兼擅,画风先“工”后“写”,逐步蜕变,作品曾远赴欧洲连续在伦敦、巴黎展出,获得广泛好评。这一方面得益于王个簃亲炙,深得缶庐真谛;另一方面又幸得张氏昆仲私传,于用墨、用色(凡重色均要以红色作底,红色要以白色为底,石青要以墨色为底,石绿要以硃磦为底等)乃至用纸(如画仕女的纸须先将矾水均匀地喷于纸上晾干后隔日再用)上多获秘籍。同时,他十分重视传统,临摹了大量唐宋以来的名迹,如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石涛的《水墨花卉(八页)》和《细雨虬松图》,以及陈撰的《墨花册》等,细入毫发,几可乱真。他早年所作的人物、花卉、翎毛等都偏“工”一路,用笔精致,墨色明润,造型柔美,赋色秾丽,意味隽永,属于典型的前海派风格。而至晚年则画风突变,多拟缶翁大写意花卉,用笔酣畅劲健,墨色苍茫厚重,气息朴茂古拙,深得缶翁沉雄高古、气势磅礴的金石之气,且题材丰富,除梅兰竹菊“四君子”以外,松柏、杏桃、牡丹、荷花、芭蕉、杜鹃、紫藤、水仙、枇杷、石榴、葡萄、荔枝等,信手拈来,无不入画,生机盎然。
综观刘伯年的印作,朱文多沿袭了缶翁之意,称得上古厚朴茂、宽博沉雄,不在其师王个簃之下;而白文则“与古为徒”,“直追秦汉”,更加丰富。既有学缶翁的,也有循迹古玺的(其摹古之作达到“置之古印莫能辩之”之地步),还有仿明清二代如吴让之、赵之谦的,不一而足,意欲突破缶翁藩篱,开创自家样式。因此,其篆刻除了“吴风”以外,还有两类极具辨识度的风格:一类是拟先秦古玺印。取法高古,篆法纯真、章法井然、刀法活泼、气息典雅,非一般印人所能企及。另一类是大写意印风。以冲刀为主,“冲(刀)”“切(刀)”兼施,锋芒毕露,酣畅淋漓,线条恣肆,印面斑驳,“线”“面”交融,气势逼人,颇具现代构成意识。如“人生八十最风流”“明远楼”“道元墨画”“嵩樵”“毫不利己”等,大刀阔斧,别开生面,被王个簃誉为“刀法古穆,趣味横生”。
相较于绘画、篆刻的传承出新,其书法则“昌气”浓郁,个性稍逊。行书基本沿袭了其师王个簃的风格,线条苍朴,结体凝练,但笔画使转略显生硬,浓淡枯湿变化不够。篆书主要追随缶庐,主攻《石鼓文》,用笔圆浑娴熟,结体欹侧错落,深得缶翁精髓,遗憾的是少了些自家面目。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浙江金融书法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