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锦波,1979年5月出生,浙江新昌人,定居杭州。现为全国书法“蒲公英计划”名师团名师、浙江省书法篆刻100家、杭州市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曾入展五、七、八、九届“陆维钊奖”中青展,九、十、十一届“沙孟海奖”全浙展,“贺知章杯”全国书法篆刻展等。
记者 孙乐怡
青年艺术家梁锦波的生活工作与笔墨纸砚紧密相连,书法已深深融入他的精神世界。“审美居先,以美育人。”身为一名书法教师的他,主张在教学中注重经典传承与创新思维并举,启发学生思考和创造,从经典中汲取营养,在现代中孕育新意。梁锦波认为,只有实现教学相长,书法教学与创作才能不断取得进步,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1.请问你是如何踏入书法领域的?能否与我们分享艺术给你带来了哪些特别的吸引力或精神滋养?
师范毕业汇报展被学校评定为书法十佳,并且名列榜首。这极大地鼓舞了我,也坚定了今后踏入书法领域的决心,走上工作岗位后力排万难一直笔耕不辍。2013年7月底,我成为了全国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的一员,在陈振濂教授及团队的引领下,开始真正踏上书法领域。
书法是中国文化精髓中的精髓,我的书法学习史,也是精神成长史。近30年来,我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笔墨纸砚相伴,书法早已融入我的精神世界。临习的商周金文大篆、魏晋摩崖碑版、唐宋书法经典,无一不震撼我的灵魂,让我的内心有了皈依。
2.在书法教学中,你是如何看待书法经典传承和创新思维培养的?
陈振濂教授一直倡导审美居先、爱上书法,也是我一如既往的书法教学追求: 注重经典欣赏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通过书法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高度。让经典成为他们书法进阶的营养源泉,并逐渐爱上书法,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在解读经典深入经典时,启发式追问是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策略。在师生结伴同行的过程中,教师是先行者,学生不一定是从属者。学生的创造潜力无比巨大,甚至可以超越老师。传承经典和创新思维这两翼平衡发展,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我们的书法教学和书法创作才能走得更远。
3.请你谈谈对书法的理解与创新思考。
李可染先生积极从事传统中国画的变革,主张“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既取法范宽、李唐、龚贤及黄宾虹等大师,又适当吸收西方绘画技法,重实地写生,为祖国河山立传。
书法与中国画同宗同源,在传统经典中汲取营养、在现代思潮中孕育新意是书法学习、创作的不二法门。能集学术功力与书写功力于一身,方可言书法创新。拥有够用的传统书写功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只问耕耘,享受书法,或许会有意外收获。
4.今后的艺术创作上,你有哪些打算?是否有一些新的探索或尝试?
陈振濂教授认为,“书法美呈现”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书写”时代、“书法”时代和作为“艺术”的书法时代。他将书法创作分为九个层次:写端正、正确的毛笔字,写自行其事的毛笔字,写依傍名碑法帖有来历的毛笔字,写活用经典渐有个性的毛笔字,写有创作意识和作品完整度的毛笔字;创作“技法语汇”独特有辨识度的书法,创作“形式塑造”有视觉观赏新意的书法,创作“主题与文字题材”具有标示时代、历史涵义的书法,创作完成“是书法,又是未曾见过的书法”的新时代书法代表作。陈老师的阐述还在耳边,今后的学书路上,如能竭尽全力实现层次的跨越甚至阶段的跨越,那是多么欢欣鼓舞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