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夏云·曹晓波
我为什么偏爱写《城纪》?
这应该是一种情结,是对地方文化的挚爱。如果一篇文章,能激起人们对城市某个历史细节的关注、热捧,我就更有成就感了。
不少人认为,写《城纪》,要追求历史的客观真实。是的,这是《城纪》的根本点。但是,在历史钩沉中,应该还存在着作者的情感。
我写《藩司署与百狮池》,最初就想写旧藩署的今昔。和以往一样,我阅读了相关的资料以后,总是在等待写作的切入点。此时,一位原住民激活了我,这就是王效文老先生。我邀他到当地走走,想从他口中寻找更好的细节。没想到,这一走,竟然看到一块十几年闲置不用的土地,正在开始挖掘。王效文说,这地块上曾有过2000多平方米的百狮池,以及池中有一座三孔大理石拱桥。我的写作,突然有新的拓展。
百狮池和百狮池桥,原本写作的副线,就此成了主要内容。
稿子完成后的一周多,王效文发来照片,他说,挖掘工地现在彻底封闭了,工程信息展示,是“迁移性保护挖掘”。这就是说,这地块将有商业性的使用,地下的古建筑,也就是百狮池、百狮池桥券的古遗址,都将挖掘后整理外迁。74岁的王效文和另外一位78岁的王晓华,都参与过省内文物保护工作。他们说,这么精美、巨大的大理石桥构件,是不是能在原地复原,给吴山景区增添一座真正的古建筑地面文物。我赶在《藩司署与百狮池》刊发前,改了稿,将两人想法写了进去。
其实,一篇好的《城纪》,它的本质,就是对家乡历史的挚爱,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推动。两位王先生的想法正代表了我的想法:当我看到才挖掘出四分之一的百狮池,已呈现出近四百年前的水池壁,那么沧桑,那么完整,被一一标注编了号。还有,百狮池桥石、桥基,精致的雕刻,历历在目。我也想为文物的原地保护、保存,做一番努力。
文章见报后,我通过各种渠道,与省文管所、市园林文管局、市文保所等部门取得联系,并提出建议……写好《城纪》,其中最实质性的一个功效,是对我们城市的文化建设有所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