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镇镇头村合唱队参加渔舟唱晚音乐会
“文艺村长”范胜利向村民们教授摄影技巧
寿昌镇桂花村村民自编自演移风易俗说唱节目
“德润建德·17出发”服务直通车到新市村服务
周六公益集市服务
邀请全国诚信之星、道德模范、杭州好人和文化特派员代表等参加“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
推出“看‘建’文明圆桌会”专题栏目
堂前燕“趣Talker”言之有理开放麦航头镇专场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每周夜课
“湖经洞庭阔,江入新安清”,建德素以“奇山碧水”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荟萃的名胜古迹闻名。步入新时代,建德市在守护这份自然与人文瑰宝的同时,积极投身于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浪潮中,致力于以更加饱满的精神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新时代的风采与活力。
今年,建德市以基层宣讲为重点深化理论武装,巩固“堂前燕”品牌,建强宣讲团,打造95名骨干宣讲员,开展“80、90、00后Talker”宣讲作品展示活动,组织“浙青年·爱学习”活动1000余场次,还与桐庐、浦江成立宣讲联盟调研基地,“堂前燕”第二批2名优秀宣讲员入选杭州市F类人才。
同时,建德市深化“浙江有礼·德润建德”文明品牌建设,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围绕“我们的节日”等主题开展2万余场文明实践活动,10万余人次参与。持续开展“建德好人”“杭州好人”选树推荐工作,7人获评“杭州好人”。还选树了10名建德市“新时代好少年”及10名提名奖。
此外,建德市繁荣文化文艺事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电影《顺流而上》、小戏《最后一缕炊烟》入选杭州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草莓红了》参加艺术展演并完成32场巡演。开展文艺赋美演出300余场,送电影下乡3400余场、送书下乡5万余册。
未来,建德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各级工作部署,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深化“德润建德”品牌建设,为打造“幸福宜居文旅共富”新图景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
文明培育:让身边典型持续发光发热
建德市成立“建德好人”、建德市道德模范选树活动组委会,按照季度推、季度评、季度宣的工作基调,每季度选树发布“建德好人”。截至目前,建德市累计选树道德模范80人,发布“建德好人榜”43期150人,其中3人获评“中国好人”、15人获评“浙江好人”、8人获评“杭州市道德模范(平民英雄)”、54人获评“杭州好人”。
2022年4月,“杭州好人”范胜利在航川村办了一个摄影艺术学校。这是全省第一个乡村摄影艺术学校。第一批学生主要以当地人为主,有村委的成员、村民,也有农创客,有三四十人。“现在学生比以前多,光是固定的学生就有50多个了,其他还有些不定期前来培训的学生。”范胜利告诉记者,他每周会给固定的学生上一节课,每节课大约是1个小时。两年时间,他已上了100多堂课了。
他用自己的摄影技术,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百岁老人、金婚夫妇免费拍照;在乡村开设摄影艺术学校,教村民如何通过视频对外宣传,开拓农家乐、民宿的乡村旅游市场;将镜头当作“眼睛”,为村里景点建设出谋划策……在范胜利看来,无论是为百岁老人拍照,还是为金婚夫妇拍照,都很有意思,“他们身上都有各自的故事,从中能看到、听到人生百态。”范胜利告诉记者,他的想法是,在这个读图的时代,帮助更多人掌握摄影技巧、认识到摄影的作用和影像的力量,生活自然可以变得更美好。
下沉资源:推进城乡共同富裕精神富有
近年来,建德市以“文艺村长”“文化乡集”“文化特派员”等机制引领文化服务和文明实践活动,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助力乡村群众共同富裕精神富有。截至目前,共选派“文艺村长”81名,服务全市16个乡镇街道的86个村,受益群众超过10万人。今年8月,该项目获全省首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赛银奖。建德市今年还推出了“德润建德·17出发”服务直通车,助力解决偏远山区村民特别是老人日常居家生活不便、精神文化生活简单的问题,将优质服务资源延伸到偏远乡村。截至目前,建德市镇两级服务直通车累计开通400余班次,服务了100余个山区村的2万余名村民,得到新华社、光明日报、潮新闻、杭州日报等主流媒体关注和宣传。
建德市音乐家协会原主席周霞是建德市第一批“文艺村长”。去年镇头村的“村晚”舞台上,一位身穿长裙,却掩不住腿抖的空灵鼓演奏者被村民误以为是紧张。实际上,这位演奏者患有帕金森病。她叫李玉英,72岁,很喜欢音乐,两年前她找到周霞,希望学习空灵鼓。尽管身体情况不佳,但李玉英节奏感很好,周霞爱才,将她留在了“草帽乐队”。如今李玉英已成为乐队主力队员之一。
“我从未想过自己有生之年还能登上舞台表演,真的要感谢周老师。”这句话不仅是李玉英的肺腑之言,也道出了众多村民的心声。“让村民们在歌声中放飞自我、寻找快乐,是我作为音乐人最幸福、最快乐的事。”周霞说。
近日,“德润建德·17出发”服务直通车来到了航头镇灵栖村。“听说在家门口就能免费理发,还能享受到专业的按摩推拿。我一早就来等着了,很喜欢这样的活动。”村民郑秀云高兴地说。“我们村比较偏远,从建德主城区过来要1个多小时,以前很多村民都要赶到镇上,才能享受到优质的便民服务。”曹源村文化员章雪珍表示,“现在市里的直通车直接把服务送到了村里,大伙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这样好的便民服务,别提有多开心了。”
移风易俗:焕发农村精神文明新气象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然而高价礼金往来、互相攀比炫耀、大操大办酒席等风气却依然存在,成为农村群众的一大生活负担和乡风文明建设“痛点”。建德市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陋习”入手,通过健全工作机制、抵制陈规陋习、推行文明新俗等方面创新举措,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有效减轻群众负担。有关做法得到新华社、浙江日报、杭州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关注。其中寿昌镇创作说唱节目《移风易俗一起“唱”》在2024年全省“浙江有礼·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征集活动中获得铜奖。
更楼街道新市村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列为村规民约,在村家宴中心摆酒席根据桌数实行阶梯式收费,让文明的种子在村里生根发芽。
“现在我们基本上控制在30桌之内,大家也会有样学样。红白喜事我们都放在个人信誉的道德银行榜上。如果是摆在10桌以内,我们就赋红榜,红榜积分过年有礼品的。”新市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潘连娣说。
依托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寿昌镇桂花村创作了情景短剧《彩礼》、快板《移风易俗树新风》、戏剧《移风易俗新事新办》等文艺作品,还编写了新村歌,几乎每位村民都能唱上几句。
“讲大道理好像人家就不一定、不太会接受,我们以文艺的方式就更容易。我们村里平时的文艺节目、文艺活动也比较多,我们就把移风易俗的这个宣传传达下去。”建德市寿昌镇桂花村文化员何秋香说。
“我们还通过举办桂花节,由村民评议产生‘最美媳妇’、‘最美桂花人’,进一步增强村民们的获得感。让我们村的村风得到明显改善。”桂花村党总支书记蒋益民说。
创新治理:促进文明成果共建共享
“我们现在(电动自行车)充电是又方便又安全。”市民徐贞说。建德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姚勇麟说:“我们的城市正在经历一场绿色出行革命,电动自行车集中充停点越来越多,从安全、便捷、优惠等多方面进行点位设置,全方位保障市民的电动出行。”
建德市以提升市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为落脚点,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工作走深走实。今年以来,深入实施“城市精细管理”“城市品质提升”“市民素质提升”“文明风尚培育”四大工程,开展电动自行车“文明充停”实践行动、社区(道路)及背街小巷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等专项行动10余项。其中电动自行车“文明充停”项目入选第三批“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为民办实事项目。开设“看‘建’文明”精神文明宣传专栏,常态化开展“文明随手拍”“我为文明献一计”“市民体验团”等线上线下专题活动,推出“看‘建’文明·新闻圆桌会”专题栏目,推动问题破解和群众满意。融合建德山水人文设计推出“17度新安江”城市主题系列公益广告助力文明之风浸润人心。围绕流动摊贩管理难问题,着力打造“文明市集”,精细绘制“城市烟火地图”,新建和改造传统市场47个、特色集市15个,吸引1750余名流动摊贩归行入市,取得“精细管理”和“民生共富”双重效益。
图文 建德市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