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方亮 郑丽华 史俊杰 李婷婷
前不久,“中国云谷”在杭州紫金港科技城启动建设,并发布总体方案,着力构建“智算云”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打造杭州“人工智能+”产业新地标。
两年多来,“中国视谷”“中国数谷”“中国元谷”“中国飞谷”“中国云谷”等产业地标相继启动建设,成为杭州布局未来产业的重要一笔。
以“谷”命名一个创新区域,杭州实则以“谷”聚能,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数字经济“二次攀峰”。
“视界”就在眼前
从建设时序看,“中国视谷”显然是“杭州第一谷”,聚焦视觉智能技术,旨在发展成为世界级的视觉智能产业中心。
它诞生于“萧滨一体化”的改革浪潮中,揭牌成立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作为“中国视谷”窗口园区。起势两年多,已签约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5个,总投资228.2亿元。
前不久,萧山、滨江两区联合揭牌“中国视谷”窗口园区招商中心,成为两区合作的又一项重大标志性成果,强强联合,共享资源和优势,积极探索国企、园区、基金等多元化招商路径,提升整体竞争力,共同谋划新项目、招引大项目、兜住好项目。
当然,“中国视谷”窗口园区招商中心的揭牌,更寓意着两大经济强区将进一步强化地区合作,包括科创平台、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等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构建“无限空间无限发展”的创新生态圈。
根据最新发布的《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任务清单(2024年—2026年)》,“中国视谷”窗口园区将牢牢锚定“打造千亿级产业平台,三年成形、五年成势、十年跨越”的建设目标,强化市级统筹,理顺合作模式,全面落实体制机制提能、产业空间提质、项目招引提效、项目推进提速、园区配套提档、品牌形象提升等六大行动,推动实现“数字安防—视觉智能—智能物联”的产业跃升。
攀登下一个科技高峰
从“谷”的落子来看,它背后的运作逻辑,又与杭州未来产业的布局息息相关。前不久,浙江省公布第二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名单,杭州合成生物及元宇宙未来产业先导区新晋入选。加上已首批入选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先导区、未来网络(6G)未来产业先导区,杭州累计入选4个,总数居全省第一。它们将以未来技术突破和产业化为目标,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合成生物等领域,打造产业发展新平台。
除合成生物未来产业先导区之外,其他三个先导区与“中国元谷”“中国云谷”“中国视谷”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实则是一体发展。
比如“中国元谷”,着眼于元宇宙产业,探索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及相关技术的商业化应用。目前,上城区已出台《上城区关于加快元宇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包括创业扶持、研发补助、成长激励、人才引育、金融支撑、标杆场景、生态建设等八个方面,支持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
而杭州的下一个“谷”也已浮出水面。依托合成生物未来产业先导区,萧山、西湖、钱塘三区合力打造“中国合成生物谷”,计划到2026年总产值达400亿元,建设全国领先的合成生物标杆城市。
两廊联动向未来
尽管带有“中国”两字,但它并非真正的国家级园区,它本身是一种“攀登进行时”。
在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视谷”运营机构浙江视觉智能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罗伟节看来,杭州的中国“x”谷系列建设,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利用好金字招牌,整合国家和省市区四级政策资源,进而发挥政府端和企业端的叠加效应,为杭州打造若干个全球、全国和区域级的产业地标。
从这一发展的路径中,人们又能看到杭州两条大走廊的“东西互动”,这已成为杭州攀登经济新高峰的“地理经济学”。杭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杭州正极力推动形成‘两廊联进、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据悉,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集聚了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等一批重量级科研院所和平台,城东智造大走廊则是全省制造业发展主战场,“廊道式”的空间格局和发展模式,让更多高能级创新资源、高端创新人才等,沿着“大走廊”在杭州各个产业板块间不断流动与互动,加快构建“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未来产业培育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