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树又见林》 [美] 艾伦·G. 约翰逊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左安浦 译 2024年10月
三步
《见树又见林》再版了。这本书讲了什么?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如何用社会学的方式去思考社会运行的方式,并且在生活中实践。
整本书写得通俗易懂,几乎不要求任何预备知识。作者约翰逊带着明确的问题意识去关切每一个人的生存处境,在讲述每一个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时都是以自身或他人的日常生活为例,丝毫没有掉书袋。
约翰逊说,他之所以实践社会学是因为世界上有太多不必要的痛苦,“如果想要对此有所作为,就必须了解痛苦的来源。”我在看的时候常常感叹,这事我也经历过,如果当时我能读到这本书就好了。
如果你也有对生活质问“为什么”的时刻,想要一些工具帮助理解生活会通向何处,如何才能改善现状,这本书就是一个称手的工具。
《见树又见林》,这是一个关于个体和社会的比喻,我们都理解森林是一棵棵树的集合,但其实不止于此,森林是彼此之间存在特定关系的树木的集合。一千棵树散落到平原上只是一千棵树,我们不会说它们是森林,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关系。
这种关系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实在影响每个单独个体的东西。换到人类身上,我们将之称为“社会系统”。“社会系统”有不同的形态和大小,不同的系统里提供不同的身份和位置,往往无法互换。
你是否也曾想过,为什么我们总在说多元,也理解人生不止一条路,可是当我们做选择时,又常常感觉自己只能做出一个选择。
约翰逊提出了一个概念,叫“最小阻力路径”,意思是每一个系统都会为系统中的身份提供最小阻力路径,这些路径通过各种规范、压力、价值观或是奖励对我们施加影响。你可以走别的路,但是别的路明显“阻力”会更大。
除了实际的压力,有时“最小阻力路径”还以文化影响的方式来左右我们的选择,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各种教育和文化影响,让我们形成了对事物的认知,也就是价值观。价值观往往有一种“理所当然”的特质,好像天生如此,只能这样。很多时候,它还会转化为一种信念,“我不能这么做,否则……”
当文化将某些事物定义为真实,无论该事物是否真实,都会产生真实的后果。
人总是在系统之内。当我们身处其中时,很难区分什么是真的和什么是看起来是真的。这就是系统让我们行事的方式。约翰逊在这本书中详细阐释了各种制度、文化、观念是如何对我们起作用,并让我们认为“只能如此”的。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社会学作为生活、实践与承诺”,社会学的承诺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承诺,它能够让我们看清我们从哪里出发,希望这本书也能带给你同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