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山到钱江 “码字”不停

2024-11-29

《山·海的“倾听”》 林鲁伊 著 杭州出版社 2024年10月

孙侃

在我熟知的写作朋友中,林鲁伊无疑是较为特殊的一位。林鲁伊的主要作品体裁并非纯文学,却有着大量生动、细腻、传神的人物和事件描写。

他性格豪爽,拥有北方大汉常有的身量,却对拿捏一个个汉字十分痴迷,写着写着会为普通人的跌宕人生唏嘘。他善于捕捉灵感,貌似不起眼的素材在他面前晃过,说不定就被敏锐地抓住,最终化为一篇写得好看的“倾听”。

截至现在,鲁伊的人生活动轨迹,在地理上呈现为“两极”,要么在天山横亘、沙漠广袤的新疆,要么在濒临大海、山清水秀的浙江以及祖籍地山东,写作对象也以“两极”的人和事为主。

他的写作对象有的是共和国仪仗队员、开国大典“擎旗手”,有的是默默守护陆疆海疆的战士,有参与钱塘江大桥建设的外裔人士,也有在沙漠修铁路的工人、援外中国工程师、在非洲经商的“浙二代”等,他们的经历和遭遇,往往触及国家、正义、责任等大词,但鲁伊的笔触,从不刻意描述波澜壮阔,而是伸向人物的内心,突出人物在这一历史和事件背景下真实的反应、具体的言行。

其实,细读鲁伊的文章,让我十分折服的,是他对细节的注重,以及对故事细节的细致记叙,《我和“杭二棉”》《红山农场往事》就是最典型的两篇。“杭二棉”即杭州第二棉纺织厂的兴衰,在当地自然是一件大事,其过程之复杂、其间大小事件之庞杂,岂能由区区五千字道尽?鲁伊从一名当年优秀的纺织女工的经历入手,说的都是一些属于个人的琐碎事件、一些断断续续的劳动场面,如为了方便女工洗澡,增加用水,厂里组织工人业余挖河的场面,又如厂里养了200头猪,中晚餐顿顿有荤菜,餐厅里工人挤不下,食堂师傅把饭菜送到车间里等等,貌似琐屑零碎,却是让纺织女工记得最深的往事,又是能直接反映国有大企业发展的典型细节!以后,哪怕是整篇文章的内容已经淡忘,那些生动、具象、感人的细节和场面仍会萦绕脑中。

鲁伊正值写作的盛年,他手上还有着诸多可写的选题。凭着这些丰富的“毛坯”,凭着他对世间万物的真情、敏锐的观察,更凭着他对写作的虔诚,接下来的年月中,他必定还会写出一篇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