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弛有度刚柔并济的杭州 给了年轻人打开“诗与远方”的更多可能

2024-11-27

(紧接第1版)杭州话又被称作江南官话,是吴越地区最好懂的一种地方话。杭州话之所以好懂,就因为它曾经是一种官方语言,是唐宋官话与吴方言融合的产物。

地理环境对杭州的刚柔兼具同样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杭州没有什么高山,却有不容忽视的“一江一湖”。西湖决定了什么是杭州人:波澜不惊,小桥流水,悠然闲适。但如果就此认为这即是杭州的全部那就错了。杭州城南便是壮阔的钱塘江,作为浙江的母亲河,一路向东,奔腾入海,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八的萧山美女坝大潮,足以想象“天下第一潮”钱塘江的磅礴。杭州人一直有“杭铁头”的民间自谓,意指刚烈与硬气。那么枕着西湖长大、与白娘子千年厮守,纤柔而只解欢娱的杭州人的硬气凭什么?钱塘潮的惊涛拍岸就给出了答案。

“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城市气韵,对青年的浸润、熏陶、感染是潜移默化的。”沈爱国表示,杭州的刚柔相济,还体现在对大学生就业、安家等政策的刚性支撑及柔性的人文关怀上。

以浙大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今年有7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杭州,或自主创业或进入广告、会展、新媒体、互联网公司及企事业单位等,其中不少都获得了政府的政策性补助和支持。

作为全国首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杭州将青年发展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了“春雨计划”“青荷计划”“青年优居计划”“521人才计划”“131人才工程”等一系列“定制”政策,让年轻人“此心安处是吾乡”。自2008年以来连续实施五轮的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更是破解大学生创业缺资金、缺场地、缺经验、缺服务等难题。

“杭州既拥有青年发展所需的广阔舞台,又拥有青年成长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应届毕业生,只要来杭州,就会有一笔生活补贴,本科1万,硕士3万,博士10万。杭州西站的人才驿站甚至还有一对一专车免费接送服务。日常交流中将这些分享给学生,对他们来说都是很大的吸引力。”沈爱国告诉记者。

除了真金白银的支持,在杭州,还有真情实意的关怀。

在沈爱国的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困难,找爱国”。作为“浙江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从帮助学生完成录音录像的课程作业,到指导论文、学术研究,再到推荐实习、就业单位,甚至是家人看病求医,只要学生有需要,沈爱国就会调动自身所有资源予以帮助。

“我见过不少大学老师,但像沈老师这样‘不顾一切’地把学生的事务和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其他事务都要为学生‘让路’的,真不多见。”沈爱国的同事如是评价。

2013年5月,沈爱国曾经历过一次生死考验——在北京接受了心脏大血管置换术,术后一度没有力气说出完整的句子。6月,几位同事到其家中探望,不经意提到,还有20名同学的毕业实习没有着落。沈爱国立即拿起两部手机,一个发短信,一个发微信,联系了多家新闻单位的负责人,向他们说明自己术后不久,还没力气通话,只能发信息,但学生的实习安排迫在眉睫,请他们帮助。不到两个小时,各方反馈,20名同学的实习全部有了着落。现场的几位女同事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2014年,沈爱国获评浙江大学“三育人”标兵,上台领奖时,有学生在台下拉出横幅,大喊“沈爱国,深爱过”。

“作为老师,有什么理由不去帮助学生呢?”在沈爱国看来,大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也应该是善意、爱心、责任和品德的输出者。成为学生坚强的后盾和温柔的港湾,用自身的知识、能力、资源,为他们铺路架桥,让每一个在杭州求学、工作、生活的学生体会到温暖、关怀,并将这份收获到的关爱转化为对城市的热爱——这是沈爱国根植内心的长久坚持。

这几年,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沈爱国还明显感觉到,杭州正在成为众多年轻人眼里“平衡人生”的代名词。在这里,年轻人既能感受风驰电掣、一日千里的速度与激情,又能享受陌上花开缓缓归的温柔浪漫。这也是他越来越喜欢杭州的一个理由。

因为这背后是这座既能承载梦想、又能诗意栖居的“年轻城”,在波澜壮阔的“名利场”与超凡脱俗的“桃花源”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让无数身处其中或未曾谋面的年轻人对她产生近者悦之、远者来之的认同和向往。

“去年有一位外省籍毕业生,考上了老家的公务员,同时入选余杭区的事业单位,最终女孩坚定地作出了留在杭州的选择。”沈爱国说。

因为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中,张弛有度、刚柔并济的杭州,能让年轻人在拥有为之长期奋斗的事业的同时,收获内心的安定与松弛,打开“诗与远方”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