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年前南宋的晨雾里,西湖水荡漾着往来过客的悠闲模样,没人会料到,800年后,湖边的“绫纱”换成了短裤和跑鞋,步伐交错,人们跑得开心。
跑步,是私人的,沉浸的;是大众的,也是竞技的。在每一次脚掌落地的瞬间,能感觉到空气的阻力、地面的纹理、肌肉微微的拉扯和血液流动的温度。呼吸的节奏逐渐与步伐同步,所有的外界声音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心跳的节奏和呼吸的韵律。
而当空间拉长,时间拉长,长到进入马拉松的领域里,跑步的人与身体的对话,也成了与生活、与世界无声的对话。马拉松,正是把跑步的感觉最大化的运动。它在挑战身体的极限里,用奔跑的方式,成为自己的英雄。
巴黎奥运会上推出了大众马拉松活动,鼓励普通公众在同一天参与,部分路线与奥运选手共享。它为非专业选手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与奥运选手共同体验赛事。这种“双向马拉松”方式让奥运会不仅成为竞技的场域,也让更多热爱跑步的普通人有了展现自己的可能。
跑,跑,跑……直到在合适的时候,去起飞。
跑步的人啊,并不“匆匆”。
1967年,凯瑟琳·斯威策成为现代马拉松运动中第一个正式获得了号码之后跑完全程的女性,她突破重围被拍下的照片、她的号码牌,都成为马拉松历史上的标志瞬间。
当她向着终点奔跑时,一位女观众朝她大声呼喊:“加油啊!亲爱的!请代表我们所有人去实现!”也许就是这样一句加油,鼓舞着凯瑟琳在2017波士顿马拉松比赛中,再次站到了赛道上,戴着她的261号号码牌,跑向终点,跑向自己。
跑步,不仅仅是速度和距离的较量,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出发和归来。
杭州,一座充满文化张力的城市。古老的街巷、厚重的历史,与现代的高楼、熙攘的烟火气交织成一幅时光交叠的画卷。如今,在晴天、在雨天,在清晨、在日暮……有更多的人欣欣然地换上跑鞋、运动服,用更坚定的姿态,用更轻盈的心境“跑”出自己的速度,书写自己的故事。
跑,跑,跑……跑步的人啊,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