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实验室发布“三体计算星座”项目

用3D打印卫星把算力送上天

2024-11-22

本报讯(记者 陈立平)昨日,在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分论坛上,之江实验室总工程师赵志峰发布了“三体计算星座”项目。这是之江实验室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一个千星规模的天基智能计算的基础设施,建成后总算力将达到1000P。

为何要把算力“送上天”?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认为,太空的算力远远不足以满足卫星对算力的需求,并存在数据传不回地面、无效数据多、时效差等问题。“以太阳观测为例,我们国家发射的每颗卫星每天将会产生500G的观测数据,但只有20G的数据可以传回地面。”赵志峰认为,把计算从地面带上太空,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目前,之江实验室已经突破了太空计算系统的关键的软件和硬件相关技术,从今年1月至今已通过3次太空发射验证,预计在明年春节之前进行星舰的适配和核验,2025年一季度一箭发射“12+1”颗卫星,2025年全年将完成超50颗星座布局。

赵志峰表示,“三体计算星座”项目首发星座还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创多个方面的“第一次”——

第一次实现所有卫星搭载太空计算系统,每一颗卫星都可以进行在轨的数据处理。

第一次开展异轨卫星互联。首发星座发射升空之后,将和今年9月发射入轨的“星时代”卫星在太空进行异轨卫星互联。

第一次用3D打印的方式研制卫星。首发星座中将有3D打印出来的卫星。“目前我们50公斤的3D打印卫星生产时间是15天,一台打印机一年就可以打印20台卫星,建造一个100台卫星的生产线只需要5台打印机。”赵志峰认为,3D打印技术对卫星产业的贡献是变革性的。

第一次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构建星座。“我们希望‘三体计算星座’能够像互联网一样由全球不同的机构来共同完成,让只有一颗卫星的国家也能通过星座发挥价值。”王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