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思维缰绳” 拥抱新职业

2024-11-22

本报评论员 郑莉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期发布云网智能运维员等19个新职业,并将直播招聘师等28个新工种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新职业、新工种“入编”,提振了从业者信心,提升了就业市场活跃度。

新职业并非凭空而设,一个新职业的背后实际上已经有一定规模的从业人员。这也体现了我们已经越来越适应更细分的职业、更加合作共赢的社会。比如,今天,一份外卖从一公里外送到家,“我”和“厨师”之间,就涉及了好几个新职业。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涌现的新职业中,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和趋势。今年发布的19个新职业半数以上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如紧跟前沿技术的“数”“智”职业: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等。

但机遇多了,并不代表挑战少了,相反随着分工细化,附着在职业上的技能要求、能力素养也在水涨船高。以近年来很火的整理收纳师为例,这是新增在家政服务员门类下的新职业。2021年,浙江树人学院新增家政学专业,是浙江首个开设家政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学校培养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姆、月嫂,而是包括整理收纳师在内的家政行业高级研究、管理和服务人才,要掌握家政管理、营养调配、社区服务、家庭教育等多方面技能。由此来看,真正能在新职业中风生水起、力拔头筹,并不那么容易。

职业“上新”,给广大青年带来许多新机遇新选择,不过行业的快速发展也让不少年轻人陷入“成长的烦恼”。身份和职业标准难认定、保障责任无法落实、职业晋升缺少渠道……如何破解这些新职业“通病”,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浙江在新职业评价制度改革上也先行一步,比如,建立技能人才“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西湖区和浙江开放大学联合成立全省首个“小哥学院”等等。但未来,仍需在标准化、系统化建设方面精准施策,造就新型职业人才。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对新生事物秉持开放、理性、包容的态度,是当今社会的共识。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产业格局深入调整,一大批精细化、专业化程度高的新职业应运而生,成为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当经济发展的时代风口与个体成长的职业路径相交,我们不妨放开“思维缰绳”,拥抱新职业,主动参与其中、适应时代,或许就会打开新的人生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