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化的种子种在希望的田野上

——记杭州市级文化特派员方华

2024-11-13

记者 陈凌

富春江畔,千里平畴。收割机将稻草打包成捆,丰收的大地迎来短暂喘息。浙大城市学院艺术与考古学院视觉传达教工党支部书记、副教授方华正带着非遗保护特色班的学生们行走在笔直的江堤上,用脚步丈量眼前一望无际的田野。

“别人来这里种田,我们来这里种文化。”作为派驻富阳区新桐乡新桐村的杭州市级文化特派员,方华在今年夏天与眼前这片被称作“黄金畈”的田野结缘。看着水稻一点点从嫩绿变成金黄,这样深入田间的调研,她早已记不清次数。

经历数次深入调研、座谈交流,方华发现,村民们对于特派员的期待远不止文化——如何以文化赋能产业发展,才是大家对于特派员的共同期待。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走在队伍前头的村党委委员包正承是个“90后”,他说,这些年村里关停了矿山、禁止了挖沙,走上了发展美丽经济的道路;从春天的油菜花到秋天的水稻田,“黄金畈”的美景,引来了不少游客。

为了提升游客体验,近年来,当地也投入了不少资金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了游步道、增设停车场等等,还引进了露营基地等业态。但如何运营乡村文旅品牌?包正承坦言,村里既欠缺相关人才,也没有运营经验。

走访调研中方华了解到,新桐是清代“父子名臣”董邦达、董诰的归葬地。“二董”历事雍正、乾隆、嘉庆三朝80多年,不仅留下了许多为官清正的典故,在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值得深入挖掘。

如何让历史人物吸引当代年轻人?方华先将“二董文化”搬进了课堂。她给视觉传达设计系的学生们分析了大量的“二董”作品,又带他们到村里纪念“二董”事迹的“清风堂”寻找灵感,希望跟大家一起用贴近时代的视觉语言传达“二董文化”。

师生同心,让文化的种子发了芽。在第十八届杭州文博会上,方华指导学生创作的新桐村“二董”IP及文创周边,首次亮相便引得不少参展观众驻足。同学们设计的“富春山橘”农产品包装,也为农户们自产自销的橘子打开了销路。

“黄金畈”的秋日盛景、“橘子山”的丰收画卷、“清风堂里”的历史回响……如何将散落在村里的美景串点成线,打造适合乡村旅游的打卡线路?方华又带着学生们走入田间,以“实地调研+头脑风暴”的方式当好村民们的“智囊团”。

“走在江边跟走在江堤上的感觉是不同的,建议游步道可以更加亲水”“中途建议增设一些打卡点增加乐趣”“可以适当增设一些补给点”……在田野间的课堂,大家各抒己见,迸发出“定向游戏”“骑行打卡”等创意火花。

“接下去我们会依托学院和专业的资源,努力将这些创意梳理转化为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和整体传播方案,解锁美丽新桐的更多玩法,为新桐村产业发展贡献力量,让文化的种子结出丰硕果实。”望着眼前的田野,方华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