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绿色转型,降碳成效显著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2024-11-07

这是11月6日拍摄的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当日,国际红树林中心成立协定在深圳正式签署,首批18个成员国代表共同签署协定并为国际红树林中心揭牌。 2023年9月,经《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审议通过,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是完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中国将以此为平台,深化与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红树林保护的全球联合行动,不断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给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福祉。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 (新华社记者 叶昊鸣 高敬)2023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增长至17.9%;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到15.16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1.9%;海上风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突破2万千瓦……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展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部署持续取得新成效。

“年度报告全面展示2023年以来各领域各部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和重点工作的进展和成效,以数据和事实体现我国重信守诺、聚焦落实的理念,体现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负责任态度。”在6日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说。

绿色低碳转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根据报告,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6.8%、2.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33.6%、15.7%。

交通领域绿色低碳水平持续提升。报告提出,2023年,全国铁路、水路货运量比2018年分别增加10.09、23.40亿吨,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利用疏港铁路、水路、封闭式皮带廊道、新能源汽车等绿色运输方式疏运煤炭比例为91.8%、疏运铁矿石比例为78.8%;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2041万辆,充电基础设施新增338.6万台。

城乡建设领域节能降碳成效显著。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达到95%;89.7%的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公共机构绿色低碳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根据报告,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13.14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0.32%;2012年以来,累计实施湿地保护项目34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80余万公顷。

“我国推动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采取节能提高能效、建立完善碳市场、增加森林碳汇、提高适应能力等一系列措施,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能源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碳市场建设不断取得进展,碳排放统计核算等基础能力持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新成效。”夏应显说。

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夏应显表示,我国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积极建设性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进程;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帮助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国家、小岛屿国家等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11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

“中方愿意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与各方一道按照公开透明、广泛参与、协商一致、缔约方驱动的原则,推动COP29取得积极成果。”夏应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