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转幼儿园,左转“托老所”

“一老一小”如何从两端走向共融?

2024-10-29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广东深圳,“祖孙共融”绘画活动。

浙江金华,老人们在“润年之家”学习。

山东济宁,老人在做八段锦。

记者 郭雀屏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23年,全国幼儿园数量为27.44万所,比上一年减少了1.48万所,下跌幅度超过5%。

去年,浙江金华一家开办了25年的省二级幼儿园被改造成社区养老院,引起广泛关注,成为应对招生难题和老龄化探索的典型案例。

在“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历史交汇处,将幼儿园改造成养老院,是无奈之举还是有意义的创新?事实上,全国已有多地探索“幼转老”或“老幼共托”实践。

或许,“一老一幼”并不是相反的两端,两者相向而行,也能找到融合的新端口、困难的新解法。

“少子化”与“老龄化”交织

10月11日,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

很显然,中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而另一端,“少子化”的趋势同样不容小觑。据统计,2023年全国出生人口为902万人,比上年减少54万人,出生率为6.39‰,出生人口自2017年以来连续七年下降。2023年我国人口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总和生育率只有1.0,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倒数第二(仅比韩国略高)。在“少子化”影响下,全国范围内幼儿园关停潮不断涌现。

“少子化”和“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人口红利消逝,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抚养比上升、养老负担加重、社保压力上升等。在这一背景下,“幼转老”或“老幼共托”,将闲置幼儿园改造成养老院或部分改造,引入“幼儿教育”与“老人陪伴”相结合的共养模式,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养老模式正在浮出水面。

招生困难,幼儿园变身养老院

金华市婺城区北苑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小区内的北苑第一幼儿园于1998年开张,是一所远近闻名的老牌幼儿园。曾经多年该幼儿园内一席难求,但到2022年,情况急转直下,该园秋季班招生第一天只来了几个孩子,幼儿园转型迫在眉睫。

幼儿园报名人数骤降,直接原因是出生率降低。以金华婺城区为例,2023年人口出生率为5.43‰,比2022年降低了0.47‰。2023年5月,婺城区城东街道只登记了1名新生婴儿。

北苑第一幼儿园园长庄艳芳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将幼儿园改造成养老院:教室改成老人住的房间;进行适老化硬件改造,比如加装扶手、报警系统,安装电梯等;调整服务,比如改造老年食堂,增设康复室、美术室、音乐室、阅览室等。

2023年10月,改名为“润年之家”的养老院正式开业。“润年之家”有全托和日托两种方式。家属认为,相比其他养老院,“润年之家”在社区内部,地理位置便利,不仅方便家属,也使得日托成为可能。

在山西太原一间原幼儿园教室内,模特老师正带领一队年长的妇女走T台;另一间教室里,学员们围成圈敲打着非洲鼓。这是当地一家较早转型为养老中心的幼儿园,负责人李秀玲表示,低入学率导致难以维持的困境,不得不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如今,这所曾经的幼儿园,已经接待了约100名学习音乐、舞蹈和其他项目的老人。和李秀玲一样,从学前教育转向老年教育的当地企业家已经不是个位数,陆续有多家幼儿园改建为“老年活动中心”,从服务孩子到服务好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成“银发经济”新路子。

右转幼儿园,左转“托老所”

今年5月下旬,山东济宁市小金牛教育集团打造的“一老一小”服务中心正式运营。进园后右转是幼儿园,左转是“托老所”,老人和孩子在同一空间活动。“托老所”提供休闲兴趣、智慧养老、膳食餐饮等服务,老人和孩子一样有了“课程表”,上午养生休闲,下午书法绘画。该“托老所”运营以来,已有60多名老人加入。

小金牛教育集团董事长于波坦言,集团经营着11家幼儿园,自去年开始招生越来越难。他曾经想过直接关门,但手底下还有300多名员工,时间最长的已经干了21年,在多番考量后决定“试水”养老机构。于波表示,招生情况不好的幼儿园大多位于年轻人较少、生育率较低的老城区,这里恰好是老年人聚集区,幼儿园多年经营的声誉和口碑为他们吸引了稳定的客源。就这样,集团很多员工,从“带孩子”转型成了“带老人”。

在江苏连云港海州区路南街道,葵花社区携手辖区内的钟声亲亲宝贝园,试点了“老幼共托”模式。钟声亲亲宝贝园主建筑是一栋三层高的凹字形楼,被分为两部分,大约三分之二是孩子们的活动场所,其余被改造为供老人活动的社区邻里中心。邻里中心设有百穗餐厅(助老食堂)、康复室、书画室、舞蹈室等。不少老人送完孩子就直接到邻里中心活动,中午在百穗餐厅吃个老年套餐,下午幼儿园放学后接孩子一起回家,实现了“我和孙儿每天一起上学、放学”。

目前,海州区已有一些幼儿园向民政部门申请参与养老服务。海州区民政局局长祁德表示:“无论是有余力的幼儿园参与养老服务,还是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嵌入普惠托育点,民政部门都有相应支持政策。‘老幼共托’通过资源共享和服务整合,对‘一老一小’的照护问题给出了新答案,同时也是一种温情传递。”

多地支持养老托育协同发展

养老托育协同发展,即“老幼共托”,是将托老与托幼服务相融合,通过在同一空间进行老幼照料、代际学习和互动交流,缓解家庭对于“一老一小”的后顾之忧。

早在2019年9月,深圳市国资委就在国内率先要求市属国有企业从“服务大局、服务城市、服务产业、服务民生”的角度布局托育行业,在全国率先组建市级国有养老托育平台。在深圳市卫生健康委的支持下,深圳国有养老托育平台发力标准研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办托场地资源整合,聚焦照护最难领域攻关等,持规模化、平台化、信息化发展,充分发挥了国企在优化托育市场发展环境中的基础支撑和示范引领作用。未来当地还将依托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打造一批“一老一小”复合融合场景,发展“老幼共托”模式。

今年7月23日,北京市西城区德胜街道进行资源整合,将普惠托育点嵌入养老服务驿站,该驿站也成为北京市首家社区养老育幼一体化服务点。德胜街道对近400平方米的养老驿站进行“适童化”改造,共开辟出180平方米供托幼使用。目前,这个内嵌在养老驿站的托育点里共有3间教室和1间保健室。教室里还分区设置了娃娃扮演区、感统训练区、绘本阅读区等多元功能区。监控设备扩容至区域全覆盖,影像资料保存时长延至90天。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两个群体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支持,老人和孩子的互动不仅可以激发情感上的共鸣,还能促进双方的心理健康。这种模式的形成,可以看作是对社会结构变化的积极应对,也是对传统教育与养老概念的一次革新。

专家说

多渠道增加养老托育服务供给

今年8月3日,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多渠道增加养老托育服务供给,支持依法依规利用空置场地新建、改扩建养老托育机构,推动降低运营成本。

开在社区附近的幼儿园,符合居家养老“方便、就近”的原则,围绕小朋友所提供的看护、餐食等服务,与养老亦有相通之处。在全国范围内,目前类似尝试正在进行。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拥有“老幼共托”相关企业36.2万余家。其中,2023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9.2万余家,与2022年同期相比上涨20.3%。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山东和安徽有两家老年教育品牌企业已与全国四五百家幼儿园达成合作,开始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浙江外国语学院社会福利研究所所长、教授董红亚认为,市场是检验一切商业行为的标准,当前有民办幼儿园变身养老院,作为市场的选择就是一种明确的信号。

幼儿园转型为养老院存在一定的优势,比如幼儿园通常拥有宽敞的室内外空间、完善的教学设施和安全保障系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成的资源,而老城区一般土地紧张,正好利用同一块地实现功能转化;幼儿园又多位于社区内部,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家人探望和照顾,契合当前“家门口养老”的大趋势,也能实现半托或是日托这种模式,辐射更多老人。人才方面,幼师群体转型为老年社工非常有优势,他们学习能力强,沟通能力好。现在养老机构很重视各种康乐活动的组织,某种意义上是说对待老人要像对小孩一样耐心包容,这些都是相通的地方。

不过,董红亚认为,民办幼儿园转型为养老机构的市场行为仍有待市场检验,其盈利能否覆盖前期转型的投入以及后续的营运维护都值得关注。“幼儿园与养老院在建设、运营,以及消防、防震等标准上存在很大差异。”董红亚表示,“幼转老”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诸多制约和挑战,如果只是民营机构个体行为往往很难形成破局之势,建议地方政府牵头统筹规划区域幼儿园转型项目,梳理其转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出台支持政策,先行探索破题,提供经验。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幼儿园积极转型,扩大普惠性养老机构的供给。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养老服务行业人才队伍供应和政策宣传,搭建人才供需对接平台,提供专项培训,鼓励幼师队伍转型,加入到养老服务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