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勇
近段时间,一些高校学生反映,他们付费参加了一些学术水平低的学科竞赛,拿到获奖证书后,就能在申领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等方面获得重要加分。有的学生把这种做法作为“经验”进行传授,另有一些学生则认为这种做法很不公平。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了避免片面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目前很多高校以综合测评的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这种做法是教育理念与方式的一大进步,值得肯定。不过,综合测评的内容中有一项是“参加国家型学科竞赛或国际型学科竞赛并获奖”,这让一些别有用心的机构钻了空子。有大学生参加类似的竞赛后发现,这些竞赛很多都是在网上进行,可以随意填写身份信息,竞赛的难度也相当低,感觉像是花钱买证书。
综合测评的本意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过,一些机构既缺乏举办学科竞赛的学术水平,也不关注竞赛的公平性,甚至可能都不具备举办竞赛的相关资质,办赛目的似乎只是赚钱。这种低水平的学科竞赛,滥发获奖证书,对学生的个人成长无益,还损害了教育公平,也让高校的综合测评效果大打折扣。
对此,有关部门应拿出有效措施,对学科竞赛进行规范,不让那些“山寨竞赛”鱼目混珠。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3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共有84项赛事列入竞赛清单。有关部门不妨进一步细化规则,确保竞赛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化。对于那些名称与正规竞赛相似、容易引发公众混淆的竞赛,应当督促举办机构进行纠正,防止学生受到误导。对于涉嫌违法的赛事主办方,要坚决追究法律责任。
对于高校来说,也有必要对各类学科竞赛进行梳理甄别,对照教育部的规定,建立合理的应当认可的赛事名录。在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前,高校应当将纳入测评的竞赛项目告知学生,让学生有的放矢参与竞赛;对那些知识含量低、规则不透明的竞赛,不纳入综合测评的范畴,以此维护好综合测评的科学性、权威性。
综合测评,测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避开这些鱼目混珠的低水平竞赛,更加科学、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维护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