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周华:大国重器背后 孜孜不倦“炼钢人”

2024-10-16

文/何文静

夏末秋初的沈阳东北大学南湖校区,一幢幢楼房掩映在苍翠的松树间。61岁的姜周华教授的办公室就位于钢铁楼,挨着冶金楼与一排用作实验室的平房。

“我们沈阳气候还是凉爽的。”对着家乡来客,他幽默地笑道。16岁时,他从萧山戴村考入当时名为东北工学院的钢铁冶金系电冶金专业,读硕后留校任教至今,已在沈阳生活了整整45年。

大国有重器,百炼淬成钢

处于钢铁材料塔尖的高端特殊钢,是高端装备制造和国家重点工程需要的关键材料。在姜周华的带领下,东北大学特殊钢冶金团队开创的新一代电渣重熔技术,实现了我国高端特殊钢电渣重熔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这些年,姜周华的工作一直围绕国家高端装备所需的特殊钢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材料发展了,不光是性能提高,成本也降低了。在他的团队指导下,舞阳钢铁形成了全规格百万千瓦水电特厚板的批量生产能力,全面替代进口,解决了进口“卡脖子”难题,并成功应用于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

此外,姜周华团队还与合作厂家一起,为我国探月工程和载人航天研制了火箭发动机的核心部件涡轮盘,为福建霞浦第四代核电示范工程研制了特种不锈钢电渣钢板等。

2002年,姜周华还被国际电工委员会推举为电渣炉国际标准工作组召集人,成为目前仅有的电渣行业两项国际标准的制定者。2018年,他再次牵头修订这两项标准,于2020年颁布发行。这两项国际标准的修订,确立了我国电渣技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一生择一业,孜孜不觉倦

与冶金专业的结缘,始于兴趣。他的父亲是杭州钢铁厂一名工人。一次,他随父亲到厂里,看到火龙一样的钢坯,深受震撼。报考大学时,他便报考了被誉为“钢铁工程师摇篮”的东北工学院。

数十载过去,姜周华笑称自己仍是山里走出去的农民,每天早上5点起来工作。“人必须有这种孜孜不倦甚至是很痴迷的感觉才行。一辈子就干这么一件事,把它当成乐趣,而不是负担。”他说道。

每年4月,姜周华一定会飞回萧山,赶往尖山下村老家参加乡村帮扶基金会理事会活动。该基金会成立十几年来,他积极出资出力,帮扶乡村助学、助老事业。

眼下,他又有一项新计划,希望与萧山企业合作,将模型算法与冶金过程结合起来,打造“特钢全产业链数字智慧大脑”工业互联网平台。“钢铁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数据,这是巨大资源,如果我们把数据做好了,找出它的规律,就可以把生产过程优化。”姜周华说。

【科学家名片】

姜周华,萧山戴村人,东北大学冶金学院二级教授,特殊钢先进冶金工艺和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制定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3项,是中国首位获“IEC1906”国际标准奖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