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片里也能“淘”植物?

“90后”浙大女博导“解”出考古新方法

2024-10-12

显微CT图像三维重建陶片中的稻谷印痕。

记者 王泽英 通讯员 周炜

3年前,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安婷第一次来到浙大建工试验大厅。在大厅北侧的“X光计算断层扫描和多尺度模拟实验室”里,安婷见到了工程师彭宇。“这个能不能帮忙扫一扫?”她掏出两片考古出土的陶片,一枚手掌那么大,另一枚有硬币大小。彭宇平时“扫”的主要是岩土、水泥等建筑材料,面对这两个“另类”的样本,他有些疑惑。

“我们想找找植物印痕。”安婷解释。3年来,安婷和她的学生成了这个实验室的常客。显微CT“扫”进了古陶片的内部,清晰地勾勒出隐匿了上万年的植物的轮廓。

前不久,安婷课题组在考古学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引起了国际考古学界的关注。安婷说,显微CT正在为探索考古学的重要问题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植物侦探”的难题

安婷专攻植物考古。你可以把她当作一位“植物侦探”,专门搜寻考古遗址中植物的蛛丝马迹,从而推演千万年前人类与植物的互动。

水稻无疑是与人类互动最密切、考古学者最关注的植物之一。那两枚小陶片来自金华的上山遗址,上山遗址所在的长江下游地区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一万年前是否已经开始大规模栽培水稻?对于这一考古学上的重要议题,目前学界仍存在很多猜测与争议。“讨论早期水稻的驯化史存在一个巨大的挑战——大植物遗存的不足。”安婷说。

考古器物上的植物印痕是追踪植物踪影的一种关键证据。在剑桥大学攻读科技考古博士期间,安婷曾参与过罗马尼亚和乌克兰史前遗址的考古工作,就是用肉眼在显微镜下鉴定粟黍植物的印痕。

博士毕业前夕,安婷从导师马丁·琼斯这里听说显微CT的技术可用于印痕研究。“这对我来说很陌生也很新鲜。”2018年,当时28岁的安婷入职浙江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她有一个新计划,去陶片里面“淘”植物。

陶片里的“新大陆”

显微CT的基本原理和医院中使用的CT扫描一样,X光进行断层扫描进行三维重构,从而“透视”到材料的内部情况。

一条全新植物显微CT“流水线”在实验室里运转了起来:彭宇负责制样扫描,安婷的博士研究生张之恒负责辨认植物,双方接力配合,深入陶片内部寻找水稻的印痕。

184个——显微CT“透视”到的穗轴的数量和质量让安婷大为惊喜。“上百个的植物印痕数量级,是具有考古学统计意义的。”安婷说。彭宇也自豪地意识到,这可能是全世界第一台“看见”距今万年前后水稻穗轴的CT机。

今年8月,安婷课题组发表研究论文,通过两个小陶片的故事向学界展示了显微CT的“透视”植物印痕的尝试。安婷说:“在大植物遗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显微CT将成为我们搜寻新证据的好帮手。”

研究论文一经发表,就引发了国际上多个著名的考古研究团队的关注。植物考古著名学者、伦敦大学学院的Dorian Q Fuller教授认为,安婷利用显微CT找水稻的探索,展示新方法在回答考古学重大问题的潜力,为探索植物遗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的补充。明年6月,Fuller教授计划与安婷团队联合在浙江大学举办研讨会,主题是“失落的作物”——对于过去从人类历史长河中无法看见或辨认的植物,新的工具正带它们缓缓走进公众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