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营收增长近七成

这家杭迁企业“见证”诸暨加速融杭

2024-09-24

记者 邱丹晨 通讯员 吕燕萍

从杭州乘车出发,走杭金衢高速,从次坞互通下,不到5分钟车程,就能看到近千亩的土地上厂房林立,物流往来繁忙,靠近马路的一侧,立着“临杭产业园”五个金灿灿的大字。

园区入口不远处,一座淡黄色建筑有些显眼,外立面上一句口号“有坡屋面的地方,就有新西湖的风采”显示着这家企业的杭州“血统”。

自2018年搬到诸暨,浙江晶达建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达科技”)六年间营收增长了近七成。在该公司董事长高建明看来,这次搬迁打开了企业发展的新空间,是一场产业转移的“双向奔赴”,也见证着“杭绍同城”步伐的加速。

从萧山到诸暨,生产无缝衔接

“晶达科技是落地临杭产业园的第一批企业之一。”高建明操着一口萧山方言开门见山地说。晶达科技起步于杭州萧山,专注于屋面防水材料沥青瓦、金属瓦等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制造,产品远销新加坡、南非、越南、印度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生产能力可达800万平方米,年产量在国内市场中位列前三,“但公司成立多年来,因为种种原因,一直靠租用厂房生产,这次搬迁,让我们真正有了‘家’。”

高建明所说的搬迁开始于2016年。当时,随着杭州城市规划调整,不少像晶达科技一样的企业面临拆迁,急需新的承接地。“当时我们对次坞完全不了解,更谈不上看好,但次坞镇的领导上门来推介,诸暨市分管工业的副市长也组队来公司调研考察,于是就去考察了一下。”他得知,当年诸暨提出“北承南接”,次坞镇成为诸暨承接杭州产业转移的北大门、桥头堡,为此镇里划出800亩土地,谋划成立一个临杭产业园。

2016年底,晶达科技开启“边搬家边生产”模式。半年不到,新厂房就开始施工,40亩土地,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主体工程是3幢厂房。

2018年5月25日,高建明对这个日子记忆犹新:“这一天,次坞的三个生产车间造好了,设备到位,开始试生产,和萧山基本上是无缝衔接,镇里给了我们了很多支持。”

开拓海外市场,生产线迭代新生

走进晶达科技宽敞整洁的厂房,一派繁忙的景象映入眼帘。一捆捆钢卷经过冲压、喷胶、上砂等多道工序后,最终形成了颜色各异、质感高级的金属瓦片。

“搬到次坞第二年,我们投资千万元从新西兰引进了这条金属瓦全自动生产线。”高建明介绍,再加上2条国内先进的玻纤胎沥青瓦自动生产线和1条高分子防水卷材生产线,日产量达到2万平方米,比以前翻了一番。“原先在萧山,我们只有20来亩地、一条沥青瓦生产线,年产值在4000万元左右。”这次搬家对企业无疑是一次大升级。这几年,晶达科技陆续获评国家级高新科技企业、浙江省科技型企业、绍兴市研发中心。

随着新生产线的引进,晶达科技还打开了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2019年,企业生产的金属瓦远销非洲、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就在去年,公司又引进具有国际、国内专利的锁扣式彩石金属瓦。新产品绿色环保、美观轻便,还具有抗雨雪冰雹、防风耐热等功能,目前已经批量出口到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深受好评。

“近一两年,我们的外贸订单量明显上来了,每个月要发出四五十个货柜,折合订单金额在400万元左右。”据介绍,截至8月底,晶达科技的销量已达400万平方米,今年的订单已经排到12月份。

从农田到园区,临杭产业拔节生长

2016年,次坞镇开始谋划建设临杭产业园。2017年年初,总投资40亿元、占地千亩的临杭产业园正式破土动工,这是该镇产业“融杭”“从无到有”的重要载体。

与晶达科技隔路相望的浙江东盛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入驻临杭产业园的第一批企业之一。除了看中次坞的区位优势,该公司总经理冯永明说,入驻此地更是因为当地政府的热情和重视。如今,冯永明还被次坞镇聘为招商顾问,帮助招引更多好项目。

近年来,诸暨市迭代升级“与杭同城”三年行动计划,在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人才集智等各方面发力,加快融入杭州都市圈。随着该行动计划的实施,优质杭企纷至沓来。目前,次坞镇拥有规上工业企业74家,其中杭企超过一半。

与此同时,诸暨围绕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推出多项融杭惠民政策,让许多在诸暨工作的杭州市民幸福感持续“升温”。“我住在萧山,需要经常往返萧山和诸暨,诸暨给我们免掉了高速通行费。”高建明说,自己过的是双城生活,却有着同城体验。

今年3月发布的《绍兴市融杭发展规划》提出,到2027年,绍兴将初步实现融杭重点区域与杭州中心城区同城发展。“以次坞镇为代表的重点区域,将深度对照绍兴产业融杭桥头堡的定位,持续做优营商环境,加快实现产业互联共链提质、创新协同共兴强化,构筑产业新高地。”诸暨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