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合力持续净化旅游市场环境

2024-09-24

本报评论员 涂建敏

文旅部日前公布一批典型案例,10起案件分别涉及: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案;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案;未经与旅游者协商一致指定具体购物场所案;未经许可经营出境旅游业务案;向不合格的供应商订购产品和服务案;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旅游者参加购物活动案,等等。

国庆将临,赶在长假到来之前公布典型案例,这不失为及时警示。诚如通报所言,“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部署开展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指导各地聚焦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不合理低价游’等突出问题,集中查办了一批旅游市场案件,有力维护了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合法权益,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突显问题意识、问题导向,也扣紧了公众期待和关切。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持续深挖文旅资源,举办丰富多彩文旅活动,努力变“流量”为“留量”“增量”,文旅业人景两旺。持续巩固提升这得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一些乱象必须整治,一些痼疾有待根除,从而确保旅游业行稳致远。

必须看到,在不断净化旅游市场环境这一过程中,“不合理低价游”是老问题了,极易滋生各类乱象。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持续开展一系列整治行动,取得积极成效。然而,也不得不说,相关问题依然存在。仅从这次公布的典型案例看,有多起就与此相关。最近一段时间,多地曝出导游辱骂游客、强迫购物等事件,背后多与“不合理低价游”有着直接关系。而不久前,有网友甚至在社交媒体上披露,其母亲执意要参加40元4天3晚桂林低价游,自己劝诫还被说“不正常”。最终,尽管事件得到妥善处置,相关旅游公司被查处,但也再次引发人们对此现象的高度关注。

市场秩序关乎营商环境、游客体验,是旅游业生命线。“不合理低价游”为何痼疾难除?这固然跟一些游客爱贪便宜的心理有关,但也恰恰暴露出问题所在:综合媒体报道和前文一些典型案例看,有些“不合理低价游”产品,恰恰就来自这样一些非正规旅行社,甚至是一些未取得旅行社营业执照或是导游资质的经营主体,此外,宣传、交易等从线下变为线上,都让这类行为更隐蔽,也常常给监管留下盲区。

以典型案例发布为警示,相关各方必须形成合力,以监管常态化、全覆盖来补足短板,堵住漏洞;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也要珍惜发展机会,心怀责任,以诚实守信为游客创造“敢旅游、敢消费”的良好环境;同时,消费者自身也要保持警惕,坚决抵制“低价”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