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来“智囊团” 扩大“朋友圈”

他在祥符老街 刮起“头脑风暴”

2024-09-06

记者 华炜 拱墅微融圈 韩蕾

“希望把祥符老街打造成外地游客常到、本地市民必到的特色街区,拱墅作为文创产业高地,也期待后续能有更多文化类企业走进老街,不断丰富老街的业态。”参观完祥符桥传统风貌街区后,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江山舞对于街区后续发展,给出了宝贵建议。

9月4日,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指导的“大运河文化传承与社区营造”学术研讨会暨研究工作坊活动在祥符桥传统风貌街区举行。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查志强、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刘朝晖,以及众多青年学者齐聚一堂,就如何擦亮大运河文化的祥符印记开启了一场“头脑风暴”。

牵头刮起这场“头脑风暴”的,正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徐伟兵。作为与祥符街道祥符桥社区结对的省级文化特派员,今年5月开始,他每周都要来祥符两三次,到下面各个社区展开调研,梳理挖掘祥符的文化资源。

“目前,我已初步形成了文化资源挖掘、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供给提升的工作思路,以祥符老街为空间载体,希望将大运河文化传承与社区营造相结合,期待老街焕发新面貌。”在工作中,徐伟兵意识到这项工作光靠自己的力量还不够,于是在发挥“娘家”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省级高端智库和“浙学”研究优势的同时,扩大了“朋友圈”,为老街寻来了“智囊团”。“‘大运河文化传承与社区营造’研究工作坊是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指导下探索建立的一项工作制度,作为文化特派员,祥符桥社区就是我的‘家’,后续研究工作坊将常态化开展各类研讨,请专家学者、运营机构、在地居民等各种朋友来‘家里’做客,为这个‘家’的发展一同出谋划策。”他说。

为何想到将文化传承与社区营造相结合?“我们知道,community有社区、团体、群落、共享等意思,有学者将其翻译为共同体。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社区应该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徐伟兵说,“大运河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活态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正是活态性的重要源泉和表现形式,因此文化传承与社区营造在此产生了勾连。”

在前期工作中,他发现许多原住民习惯在茶余饭后到老街走走,不少定居祥符的新杭州人也期待能在老街获得更多的文化体验,“现阶段社区居民主要还是旁观者的角色,未来我们希望更多有意愿、有资源、有特长的社区居民能参与到社区发展中来,实现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这场正在祥符老街刮起的“头脑风暴”,相信会给社区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让“老街不老”,持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