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电路通、民心通、致富通

绍兴电力打造“1+N”光明志愿服务体系

2024-09-04

国网绍兴供电公司的援藏干部指导牧民使用光伏发电装置。

记者 邱丹晨 通讯员 陈雨佳

在绍兴新昌县多个乡镇,部分农房的屋顶在阳光下“流光溢彩”——由国网新昌县供电公司天姥电工光明志愿者服务中心安装的屋顶光伏板,在源源不断地为农户发电增收。

在3000多公里之外的西藏那曲市热萨村,嘎桑顿珠一家正在放牧。来自绍兴的“牦牛背上的电站”解决了他们在海拔4300米的游牧点的用电难题。

从“浙”到“那”,“光明”的脚步一直在路上。9月2日晚,在绍兴“9·5中华慈善日”主题活动暨2024年“越善行”慈善月活动启动仪式上,“牦牛背上的电站”项目及新昌县天姥电工光明志愿者服务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分别作为慈善项目和慈善组织代表获颁纪念杯。

今年以来,国网绍兴供电公司发挥党建引领优势,持续打造“1+N”光明志愿服务体系,以“光明”品牌为核心,不断健全完善市县两级公益志愿服务协调工作机制,因地制宜打造“N”支志愿服务队伍,开展“N”项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推出“牦牛背上的电站”“厕所革命”“电娃课堂”“安在乡村”等一批志愿服务项目,合力谱写志愿服务“光明”画卷,助推新时代文明实践。

“牦牛背上的电站”照亮雪域高原

“当我们为次桑拉姆家的帐篷调试好光伏板和电源装置,点亮第一盏灯时,次桑拉姆及其家人古铜色的脸上洋溢出惊喜的笑容。这让我深刻感受到,我们不仅仅是在为他们提供电力,更是在为他们点亮美好生活的希望。”在绍兴“9·5中华慈善日”主题活动现场,国网绍兴供电公司的援藏干部、绍兴市电工鲁师傅光明志愿服务中心成员高森,分享了他与同事们的援藏经历。

西藏那曲,是中国平均海拔最高的地级市。在冬季长达7到8个月的藏北高原上,牧民仍然保留着“驯牧牦牛、逐草而居”的生活方式,绝大部分牧民一年之中有4到5个月是在远离固定居所、大电网无法覆盖到的游牧点度过。

如何让牧民从“用上电”到“用好电”?2021年,国网绍兴供电公司发起了“牦牛背上的电站”公益项目。“牦牛背上的电站”即便携式光储充一体化电源,不用额外支架就能直接绑在牦牛背上运输。

高森和同事们从调研选型到试验运维,成功为热萨村、勒加库村和卓青村的百余户牧民帐篷通上了电。前不久,第三代“牦牛背上的电站”正式投运,升级后的储能设备增加了蜂鸣提醒、降温风扇、电压监控系统,重量也从第一代的40公斤下降到22公斤,不到2周岁的小牦牛也能轻松驮运。

“以前我们游牧时没有电,现在有了便携式光储充一体化电源,电灯、探照灯、冰柜、打茶机这些日常电器也能在放牧时使用了。”嘎桑顿珠笑着说。

截至目前,“牦牛背上的电站”公益项目已累计向那曲牧民捐赠百余套光伏电源。该公益项目负责人孟永平介绍,随着项目影响力不断扩大,国网绍兴供电公司正加紧扩面提质,推动“厕所革命”志愿服务项目向公益项目转化,“我们计划明后年将‘牦牛背上的电站’项目试点扩展到四川、青海等地,同时,联合高校将光伏和生物循环降解技术结合,帮助解决高原如厕难题。”

志愿服务助力山乡居民共奔“富”

地处绍兴东南的新昌县有着“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是典型的山区县。在这里,要解决的则是,如何从“用好电”到“用好能”“能增收”。

“多亏了这些‘红马甲’,自从给我家屋顶免费装了光伏板,家里用电没花过一分钱,每个月还能获得收益。”新昌县东茗乡后岱山村的张德良口中赞叹连连的“红马甲”,是新昌县天姥电工光明志愿者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今年7月,张德良家的屋顶经过评估后,服务中心为其安装上了光伏板。除了满足居民的日常用电需求外,多余的电还可以卖给国家电网,每年发电可得到5000元的绿色经济收入。

2021年,为推进乡村削薄增收,实现共同富裕,新昌县天姥电工光明志愿者服务中心牵头发起了全省首个乡村光伏共富慈善公益项目。今年7月,该服务中心将“安居”“安FU”“暖厨”等项目整合,推出面向低收入农户家庭的“安”在乡村——慈善共富公益项目。项目金额近千万元,今年起试行,为符合相应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免费开展表后线整修、屋顶光伏安装及厨房全电化改造等志愿服务。

“近两年来,我们天姥电工光明志愿服务队已完成210余户表后线整修,为14户低收入家庭安装了光伏电站。”国网新昌县供电公司纪委书记、工会主席陈洁钰介绍,此次项目中,他们计划在3年内完成200户家庭的屋顶光伏安装,并持续开展为期20年的免费光伏运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