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稽中遗址考古又有新发现

“山阴丞印”封泥出土 为探寻“勾践小城”提供了新线索

2024-08-20

“山阴丞印”封泥。

本报讯(通讯员 周能兵)绍兴稽中遗址考古(本报曾于7月24日以《这匹公马,来自战国》为题进行报道)又有新发现。日前,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山阴丞印”封泥。

据了解,“山阴丞印”封泥发现处位于考古发掘区一期和二期中间地带,属于汉代遗存区域。封泥很小,方形,边长2.5厘米,厚不到1.5厘米,像土疙瘩,坚硬、密实而又干燥。封泥上的“丞”和“印”两字清晰,另有两字破损明显,但依稀可见是“山”和“阴”字。考古人员经向文字专家请教,确认这块封泥上的字为“山阴丞印”。

封泥也称“泥封”或“艺泥”,是一种古代用印的遗迹,它是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封泥产生于春秋末期,盛行于战国至汉魏时期。封泥的使用代表了当时的官方文档、信函的正式性和保密性。

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李龙彬介绍,“山阴丞印”即是山阴县丞的印章,相当于山阴县“二把手”的印章。绍兴稽中遗址发现“山阴丞印”封泥,表明这里曾是汉代山阴县官署。而汉代的官署建筑会沿袭越国的官署建筑,考古现场就发现越国建筑与汉代建筑遗存交织在一起。秦代时设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下设山阴县。到汉代时,会稽郡治所在山阴县,即现在的绍兴城。编撰于汉代的《越绝书》有载:“勾践小城,山阴城也。”这表明,汉代的山阴城,即是越国勾践时代的“小城”。

“山阴丞印”封泥的出土为探寻“勾践小城”提供了新的线索。“越王宫殿是否就在这里,还有待考古进一步开启历史的记忆之门。”李龙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