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礼培:书海藏韵,铜泉铸魂

2024-07-28

文 俞栋

湖湘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楚国的屈原,北宋理学大家周敦颐(湖南道州人)首开湖湘文化,南宋彪居正出任岳麓书院山长,明末清初王夫之(世称船山先生)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近代著名藏书家也是“金融人”的王礼培,对王夫之崇敬有加,并引以为楷模,传承了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核。

王礼培(1864—1943),湖南湘乡人,字佩初,号南公,一号潜虚老人,擅诗赋(系“同光体”诗人)、工书画,中国同盟会会员,曾任湘乡学堂首任监督(校长)、河南大学教授和湖南船山学社董事长,著有《扫尘斋文集》《湘武述闻》《两思集》《前甲子诗篇》《后甲子诗篇》《小招隐馆谈艺录》《雨思集》《家传》《易闻远公传》等。

如今,我们谈起王礼培,更多的是称之为“藏书家”或“诗人”。而事实上,他还是位“金融工作者”,因为其曾一度任职于“湖南省铜元局”。仅看名字,这就是个有钱的地方。确实如此。用今天的话来讲,铜元局也就是“造币厂”,不仅铸铜元,还造银元。

王礼培出生于湘乡的世家望族。其叔祖王鑫是湘军创始人之一,和左宗棠、杨昌濬是儿女亲家。王鑫的好几个兄弟,包括王礼培的祖父王勋,乃至父亲王诗白、叔父王诗正,都是湘军将领。出生在这样一个显赫家族的王礼培自幼饱读诗书,又随祖父到长沙求学,就读于湖南思贤讲舍,并受业于王闿运、王先谦、吴大澂等众多名师,走的也是科举之路,自是写得一手好字。但笔者以为其书法贵在没有常见的那种馆阁体味道,颇具艺术价值和文人气息,着实不输今日之职业书家。

凡藏书者必抄书,抄书者也必善书,尤工楷书。因为抄书、评注多用小楷,日书千字,经年累月,自然熟能生巧。王礼培亦不例外,其楷书可以追溯到宋唐以上,用笔汲取了魏碑笔法特点,又有三国钟繇、魏晋王羲之之遗韵。结字总体以唐人为基,兼取欧阳询的严谨与颜真卿的宽博,点画精到,结体开张,从而形成了一种爽利、雄健的峭拔字态,显得高古、方正、朴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种风骨凛然、我书我意之势,与当时普遍盛行的如刻似削、状如算子、中规中矩的馆阁体截然不同,没有丝毫压抑性灵、违背自我的拘谨,跳出了时代书风的流弊。

最耐看、最具个性和成就的还是他的行书,一眼看去,有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因为其无论笔法,还是体势,抑或是气息、格调等,都与近代金石书画大师吴昌硕十分接近:线条老辣、行气通达,碑味充盈、书风朴拙。王礼培虽然非职业书画家,但如前所述,作为藏书家其藏品中名碑法帖自然是少不了的,整日把玩,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他在艺术的见识与眼格上必定高人一筹。所以,其笔下的行书自觉或不自觉地糅合了篆、隶笔法,可谓“强抱篆隶作行草”,笔笔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十分扎实,绝无丝毫的浮夸与油滑,有一种难得的篆籀之气。

此气何来?据有关文献记载,王礼培的旧宅大厅内有36个黑漆书柜,全部是从广东用优质木材定制的,每个书柜均以秦代三十六郡的郡名作为编号,每个郡名均由其亲笔以篆书写就,再由木工精心雕刻而成。至于对隶书的学习,从与其有数十年交情的文禄堂店主王文进(晋卿)的信函往来中就可以找到踪迹和佐证。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文禄堂藏各家手札》稿本11册,内有王礼培手札九通,正是写于其经济困顿辗转卖书时期。我们从中既可以管窥二人交往的部分细节和经过,又能得窥王礼培藏书部分版本。这批手札中,第一通最长,王礼培谈到自己欲售之书及其作者、版本等具体内容,亦提及售价,如“晋卿先生足下:顷由湘运远来沪,拟至京,因患腹疾并气病,艰于腰足,未知足下可来沪一行否?……又宋嘉定本《汉隶字原》,大兴朱氏旧物也,亦系未经各家著录之本。……”据此推断,王礼培在篆、隶上应该是下过一番功夫的,绝非笔者臆断。正是浓郁的篆籀气、金石味,使他的行书与吴昌硕有了“暗合”之妙,亦更为可观。观其行书,体势灵动多变,随机生发,既得怀素、苏东坡、黄庭坚等前贤的启发,中宫收紧,点画舒展,遒润峻险;又能不拘陈规,跳出古法之外,有任意放纵而不加管束的特点,似在有法与无法之间;章法有黄道周、王觉斯、傅青主的影子,气韵畅达,缠绵不绝,给人以排山倒海、气势逼人之感。

不得不提的是,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王礼培那些墨迹,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无论是寥寥数行的信札、诗稿,还是长篇累牍的文稿批注、古籍抄写,都写出了“小尺幅、大气象”的境界。(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浙江金融书法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