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山故事

2024-07-26

北观音洞

慈云岭造像

慈云岭上乾坤一望

1923年惩戒布告石

灵化洞

慈云岭上老玉皇宫

徐骏

玉皇山隧道南口西侧,沿一条小路走到底,山脚岩石上有一面两米多高、一米多宽的摩崖石刻。这块1923年的“杭县公署第一七一号布告”,并非一块石碑,而是直接刻在玉皇山东南脚的山岩上,目的显然是以示永久。

该布告主要内容是查实张巨川、王盛麟、冯畅亭三名不法之徒,将玉皇山慈云岭附近的三十五亩石山,盗卖给上海水泥公司采石,严重破坏此地的名胜古迹。

除查处以上三人外,“自示以后,凡玉皇山界内,以及毗连支山,无论公有私有,永远封禁开采。倘敢故违,一经报告,定拘案严惩不贷。各凛遵切切,特此布告。”

指名道姓地刻在山石上永久性惩戒,除了岳坟前跪着的那几个铁人,在杭州恐怕也绝无仅有了,说明此山之重要,非此不可。该布告正上方还刻有“天龙寺祖山”五字,表明了玉皇山的显赫来历。

天坛祭天

天龙寺位于玉皇山南,宋乾德三年(965),由吴越国末代国王钱弘俶出资建造。如今,天龙寺虽已不存,但其遗址上的三龛摩崖佛像留存至今。其主佛为近两米高的弥勒佛;西龛的主尊为阿弥陀佛;东龛为水月观音。这些佛像表达了钱王对辖地能继续繁荣,百姓能保持安乐的心愿。

天龙寺到了宋代曾改名“感业寺”,建炎三年(1129)一度毁于大火,寺内唯有一尊木制观音像独存,据说此观音为钱弘俶女儿所刻,百姓均感菩萨显灵。

到了明代,在天龙寺东侧,由王阳明门人建起一座天真书院,以纪念先师及讲学集会,因王阳明曾到过这里,发现此处风景绝佳,正符合自己心中日后归隐之地。现天真书院遗迹仍依稀可寻。

作为天龙寺的“祖山”,玉皇山南不光有天龙寺,在其上方还有更为重要的一处吴越国遗址,即郊坛,也称登云台。如果天龙寺代表“信佛”,郊坛即“顺天”。

玉皇山南的郊坛由首任吴越国王钱镠所建,比天龙寺早44年。位于山腰的郊坛,由下至上分为三层,每一层均背靠巨岩、面朝钱江。郊坛从上到下最重要的遗迹,是刻在第一层平台北面岩壁上的钱镠郊坛题记:“梁龙德元年岁次辛巳十一月壬午朔一日天下都元帅吴越国王镠建置”。

早在14年前(907),钱镠便据杭、越、苏、湖等11州,封吴越王。此时虽未正式宣布建吴越国,但割据政权早已巩固,而且在更早前的唐昭宗年间,钱镠已对杭州城进行了规模浩大的城垣修筑,将其打造成了一个腰鼓形的未来都城。

后梁龙德元年(921)冬至,钱王祭天,阳气在玉皇山南聚集,象征“天子”的权威与凝聚力,也宣告着吴越国的正式建立。吴越国虽仅存七十二年,却对杭州这座城市定下了千年的基调与风格,如“东南佛国”“天堂苏杭”之称,留下了西湖、六和塔、保俶塔、雷峰塔、白塔等千年文化地标。

慈云岭慈航

布告石称当时不法分子盗卖的石山,在玉皇山慈云岭附近,慈云岭在吴越郊坛东侧,路旁石壁上原有钱镠的《开慈云岭记》摩崖题刻,就是在1923年被采石者凿去,这也是要刻石惩戒的起因。

钱镠《开慈云岭记》原文:“梁单阏之岁兴建龙山至涒滩之年开慈云岭,便建西关城宇,台殿水阁。今勒贞珉用记年月。甲申岁四月十五日吴越国王记。”从中可知钱镠是在后梁乾化二年(912),比建郊坛早9年,开凿慈云岭古道,从此使西湖与钱塘江相通,成为杭城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

慈云岭位于玉皇山与凤凰山之间,东西“龙、凤”交接,南北“江、湖”分水。岭上最有名的是被称为“吴越瑰宝”的慈云岭造像。该造像群位于慈云岭南坡,由第三任吴越国王钱弘佐在后晋天福七年(942)所建,比天龙寺早23年,是杭州诸山最古老的石窟造像,也是规模最大的吴越国造像。

钱弘佐当年在慈云岭建了座资贤寺(现已不存),造像为寺院的一部分,有大小两龛,大龛面西,居中为“西方三圣”: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两旁有天王、菩萨四尊,造型精美庄严。小龛面南,中为地藏王菩萨坐像,两侧侍立供养人,龛楣刻“六道轮回”四字。

资贤寺到了宋代改名为上石龙永寿寺,“石龙”指的是玉皇山上的嶙峋巨石,从吴越郊坛如龙般盘旋至慈云岭上为“上石龙”,而从岭南蜿蜒向东至将台山石龙洞(旧有下石龙净胜院)为“下石龙”,上下石龙交会于慈云岭,龙首便在资贤寺。

慈云岭不仅有“石龙”“石佛”,更神奇的是还有三个观音洞“加持”。岭北有北观音洞,岭南有南观音洞,岭巅的老玉皇宫内还有一个石观音洞。

北观音洞在玉皇山庄旁一条小路的尽头,由三个天然岩洞组成,洞中有观音石像,历朝为附近百姓朝拜之地。此洞不知开于何时,应非常古老。北宋诗人秦观游此洞后,曾作诗:“匹马骄嘶石路斜,观音洞口踏烟霞。普陀风景差相似,只欠潮音小白花。”将北观音洞与普陀山景色相媲美。

南观音洞位于慈云岭古道的南端,其西面就是那块1923年杭县公署的禁止采石布告石。此洞也是天然石灰岩洞,七米多深,两米多宽,呈锐角三角形。洞虽不大,但洞里洞外、上上下下历代造像密布,不仅有佛像,还有道家神像,是较为罕见的佛道并存洞窟。据研究者称,该洞应初开于南宋,而且是已知唯一有南宋临安府宫廷官吏参与资助的洞窟。

慈云岭顶江湖汇观亭对面为老玉皇宫,也称慈云宫,宫内西北角有一天然岩洞,洞口朝南,洞内正上方有块突出的岩石,酷似一尊悬空而立的观音,头、身及衣袍均惟妙惟肖,其右手边还有一侍立的童子,据说原来左边也有一位童子,已风化脱落。这是三个观音洞中,唯一一尊天然石观音。

南山南

三代钱王对玉皇山的重视,还体现在其中有两位钱王的墓,建在了玉皇山南麓。吴越国第二任国王钱元瓘(文穆王)的墓建在玉皇山南,即现南山公墓内。当时钱王墓为一隆起小丘,前有高二丈、宽七尺的巨型神道碑,及石人、石马、牌楼等,占地约二百顷,玉皇山脚东南向之地几乎全为钱王墓园,因此现南山公墓其实就是原来的王陵。

钱元瓘第六子,吴越国第三任国王钱弘佐,也就是开慈云岭造像的忠献王之墓,在玉皇山西南,离其父王之墓不远,现已不存,只剩遗址。

钱元瓘的爱妃吴汉月(吴越国末任国王钱弘俶的生母)之墓,在玉皇山东南的八卦田附近,此墓古时曾被盗,但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墓室四壁布满精美浮雕,多为道教神像及图腾,尤其是其墓顶的石刻星象图,与钱元瓘墓顶的中刻拱极星座,周围刻二十八宿的星象图,星象位置相当准确,是目前世界上出土最早的星象图,现均陈列于杭州孔庙星象馆内。

地宫中的星象石刻,与玉皇山上的祭天郊坛遥相呼应,说明钱王家族敬天祭地的王家传承。

而千年前的钱王墓(文穆王钱元瓘墓),屡次重修后,如今依然立在玉皇山南。说起钱元瓘之死,其实与玉皇山的传说也有些关联。

后晋天福六年(941)的某一天,杭城突发大火,火势迅速蔓延至凤凰山的吴越王宫,几乎将整座宫殿烧毁殆尽,吴越王钱元瓘被突来的大火吓得惊恐万分,最终癫狂而卒,可见当时杭城的火灾有多猛烈。

火灾是杭州自古以来的大患。据记载,自唐代宗广德元年(763)起,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灵隐罗汉堂被焚毁,特大火灾有二百多次,中小火灾不计其数。光是南宋定都临安(杭州)的一百三十余年间,据《宋史·五行志》记载,城中大火有三十余次。其中最厉害的是嘉泰元年(1201)三月二十八日那场大火,烧毁军民房屋五万一千四百家,绵延三十里,燃烧四昼夜才灭。

紫来洞勇探险洞

七星缸下不远处便是玉皇山最大的洞穴紫来洞,旧称飞龙洞,据说“离龙”(火龙)就住在洞中。紫来洞恐怕也是杭州最深的天然溶洞,里面大洞套小洞,洞中又有洞,谁也没走到底过,至今不知其有多深,传说这个神秘的洞穴可通安徽绩溪。

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安徽绩溪附近有个叫安山尖的地方,此地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口塑有一座观音像。某日,有一中年妇女,带着她的爱犬来拜观音,其爱犬从观音像后进入洞中,始终不见出来。几日后,该妇女来杭办事,居然在玉皇山脚下见其爱犬。此事一传出,便有紫来洞可通安徽之传说。

为推翻这个不大靠谱的传说,1934年12月9日中午,由浙江国民军训会及杭州国民新闻社共同组织的一支16人的探险队,入紫来洞进行探测。

他们先将绳子的一端固定于洞口,然后带着器具牵绳鱼贯入洞。进入宽阔的洞内第一层平台后,通道向西呈四十余度角斜下,四面怪石嶙峋,雾气弥漫,电筒一照,含有云母水晶成分的火成岩晶光点点。

过了二十余丈到达较窄的第二层平台,然后又斜下四十余丈折而向南,至一可容十余人的斜坡,此时系于洞口的百丈麻绳已用尽,只得将备用绳系在岩石上继续缓慢前进。

又过二十余丈的狭窄通道,发现一下垂洞口,用强光手电照射,深不见底,四周绝壁呈九十度直立,探险队员们面面相觑。举电环照四周,见西北向立着一株石笋,仿佛破岩而出,鬼斧神工,应是火山喷发后地心硫磺气泡上升所致。其上方有一缺口,传说通安徽的洞,估计就在此处。

据山上老道说,之前美孚洋行的几个洋人也到过洞底,但回不上来,幸好所带猎犬出洞求救,由老道用长条白布将其一一救上。他还在洞底发现过七具尸骨,已为之埋葬。

3年后杭州沦陷,紫来洞内先后安置过几千名难民,此善举是玉皇山顶的福星观住持李理山所为。本身为原始洞穴的紫来洞,也是由李理山1930年开发的,他将其内部开凿拓广,使之可容纳上千人,并起名为“紫来洞”,取道家“紫气东来”之意。

紫来洞外还修整了一个平台,是俯瞰山下八卦田全景的最佳点,后来也成了安置难民的临时场所。

福星观复兴

李理山道长使玉皇山福星观的发展达到鼎盛,也使玉皇山真正成为了一座道家名山。那么玉皇山自古以来到底是属于佛家还是道家的呢?总的来说是佛道并存,以道家为主,佛家为辅。

据来裕恂的《杭州玉皇山志》记载:玉皇山,唐代名玉柱峰。唐玄宗年间,有人在山顶采松花,遇一道人,问其为何来此,答曰:“特朝三清道祖”,说完便腾空而去。此事一传开,便有道家在此开山启建玉龙道院及大罗宝殿,供奉三清教主,即道教所尊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到了吴越国时期,吴越王钱镠从明州(宁波)请来佛教阿育王像,供奉山上,玉柱峰改名为育王山。在此期间,育王山上还先后开建了许多佛寺与造像,如天龙寺、资贤寺等。此时的玉皇山为佛教圣地,时间虽不长,佛寺也均已不存,但几组珍贵的摩崖佛像留存至今。

吴越至宋初期间,玉皇山仍有道教活动。全真道北五祖之一的刘海蟾,就曾在此山上参世悟道,面壁九年。此时慈云岭以东的将台山山腰开建了佛寺“下石龙净胜院”及至今还在的“石龙洞造像群”、巨型摩崖碑刻《心印铭》等,可见当时玉皇山上的佛道并存现象。

到北宋仁宗年间,复建玉龙道院,育王山更名玉龙山。道教内丹派南宗第五祖,南宋名道白玉蟾曾在玉龙道院炼丹修行,并得道飞升。至今福星观内还留有一口“玉蟾还丹井”,井水依然清澈。据说此井是晋郭璞所凿,为道院内最古老的遗物。

元代,道教全真教龙门派创始人、长春真人丘处机来到玉龙道院修道,并开白华丹井,由此开创了玉皇山全真龙门派的道场。据说武当派祖师、元末明初著名道人张三丰也曾来玉皇山上采药。丘处机、张三丰,这两个金庸小说中熟悉的名字,原来均与玉皇山有过渊源。

明正德年间,玉龙道院正一派道士罗普仁,苦修十三年,多次“大悟”,正德十三年(1518)被敕封为“无为宗师”。罗普仁随后扩建玉龙道院,将其改名为福星道院,也称福星观,罗普仁因此被尊为福星观的开山祖师。福星观主殿供奉玉皇大帝,所以又俗称玉皇宫,玉龙山也随之更名为了玉皇山。

李理山理山

1919年,李理山道长被公举为福星观监院,后升任主持、方丈。此后,福星观在李理山的主持下,在动荡的时局中,将其治理成一座闻名江南的全真丛林,并拥有雄厚的财力与影响力。

与孤云野鹤、避世修炼的道人不同,李理山交际甚广,当时的军政要人、富商大儒均为其座上宾。李理山的社会职务也很多,在抗战前后两次担任杭州道教会会长,还一度出任杭州红卍字会会长。

李理山主持玉皇山福星观时,最值得称道的,即在杭州沦陷期间三次收容难民。1938年杭州沦陷后,钱塘江边、南星桥、闸口一带,房屋全被烧毁,百姓扶老携幼,无衣无食,无家可归。李理山毅然停止宫观活动,开放福星观、紫来洞,又发动道俗群众在山间空地上搭建茅棚,先后三次收容难民:第一次三千余人;第二次一千二百余人;第三次一千四百余人。

福星观供给每位难民“每日两粥,任其饱食,不加限制,茶水不断。”因难民数量太多,粮食不够,而山下有日军关卡,不让运粮上山。李理山利用红卍字会的关系,与日军周旋,最终解决粮食运送问题。

福星观的难民所维持了一年多时间,总共救助了近七千名难民,等局势逐渐稳定后,玉皇山上的难民才先后散去。李理山此举,可谓功德无量,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