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慢旅游”还要“快节拍”

2024-06-18

本报评论员 涂建敏

不规划,不打卡,深入一个地方沉浸式体验当地文化民俗,让思想和情绪慢下来,一段时间以来,“慢旅游”渐成趋势。

“慢旅游”主打一个随性而为,给身心放个假,让自己慢下来,寻找内心中的“诗和远方”。对此,文旅业也须及早规划,主动布局,不断适应公众对于文旅业的“慢”需求转变。

试析这一轮轮旅游热点,由此前县城“反向游”成为新选择,再到今年端午“周边游”大热等,都突显人们在度假旅游方式上的变化,越发由“快”转“慢”。凡此种种,既不断消解大都市消费的虹吸效应,又创造了县域独特消费场景和需求,给“小地方”增添全新文旅消费动能。

当“慢旅游”“反向游”“周边游”不断发力,对县域而言,首在加速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要不断推动与“乡村振兴+”等相结合,以县域为整体,布局各类餐饮、民宿乃至夜市摊点、民俗非遗展示等。此外,还要把景点串珠成链,以浙江为例,近年来布局乡村博物馆建设,一座座乡村博物馆对应一个个文化地标,以之为公共文化普及载体,在乡村感受家园美好,去乡村博物馆探寻乡愁记忆,“文化近郊游”越发成为新时尚。另一方面,更要在公交线路安排等公共服务上着力,这对当下一些偏远县域而言,往往又是一个最大的“痛点”。

究其实,当下的“慢旅游”仍不失为一种“奢侈游”,既有经济因素层面,更有时间层面。也因此,紧紧抓住这一轮“风口”,持续推动其成为公众休闲度假重要方式,各地要以“快节拍”来着力推动:一方面,当然还是要加快补齐前述各类软硬件设施短板;另一方面,还要从制度层面发力,比如,继续推动落实好带薪休假等。文旅业要实现“快”增长,也须不断适应各类“慢”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