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桥畔周行:

在“回归”与“出圈”中为大运河IP添新彩

2024-05-30

塘栖广济桥。杨志坚 摄

扫描二维码 看精彩视频

“云合小院”主理人周行。李盛韬 摄

记者 涂玥 沈鹏阳

临平微融圈 胡轶文 高明

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出发,蜿蜒跋涉到了杭州,第一站就是塘栖。

广济桥,它就架在塘栖广济大街北端,为运河和两岸居民“撑腰”了500多年,见证了塘栖因着一脉水路,成为了明清以来杭州的水上门户。

广济桥,也是大运河上唯一的七孔桥,2014年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广济桥就榜上有名。就像塘栖的灵魂一般,有了它,才勾连起古镇的有机更新与文化表达。

深耕文化,数字点亮运河新IP

几乎所有人来到塘栖古镇,都会以横跨于京杭大运河上的广济桥为原点进行游览。沿广济桥向北拾级而下,是水北街,再往西走100余米,你会看到一家名为“云合小院”的店铺。周行便是这家店铺的负责人。

“我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运河文化滋养着我们家族一代又一代人。”百余年前,京杭大运河的南端商贸发达,周行的祖辈们便从这“流动的大运河”中发现了商机,创立了孔凤春香粉店。如今,这家百年老店已经成为中华老字号,是闻名杭城的“五杭”之首。2021年,周行离开闯荡多年的大运河最北端——北京,来到了塘栖古镇。

“从北到南,我一直在‘追着’大运河向前奔跑。”在周行眼里,大运河临平段更具有南北融合的韵味。当时的塘栖古镇已是久负盛名的文化地标、旅游景点,但周行总觉得,自己还可以从这条独具韵味的“文化之河”里再挖出点儿什么,让古镇更有新意、更具魅力。

在广济桥畔,周行创立了“云合小院”。这是一个以临平大运河文化为基底,将文化创意与数字科技相融合的体验空间。小院落成后,周行便为塘栖古镇创造了全新的数字IP形象“枇皮”和“塘糖”。此后,小院又以塘栖枇杷为源,制作出了枇杷花茶、枇杷膏、枇杷酒等洐生产品,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来到古镇“品味”大运河文化。

在周行看来,大运河不但是一条“漕运之河”,更是一条“文化之河”,广济桥畔不仅有塘栖枇杷这样的农业金名片,还有更多可挖掘的文旅“宝藏”。在他和他的伙伴们看来,要为大运河IP添新彩,首要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只有深耕“回归”,才有可能迎来更多有意义的“出圈”。“最近,我们还在和浙江省盐业集团蓝海星谈合作,打算共同探索和挖掘运河漕运文化与盐业文化,并联合开发相关衍生新消费产品。”周行透露。

打造平台,让运河故事传得更远

事实上,大运河不只是周行一个人“梦开始”的地方。2021年,临平全面启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建设,吸引了一大批像周行这样的年轻人来此造梦、圆梦。

“云合小院”的合伙人,同时也是小院孵化的主理人施洁莹便是其中之一。从小在运河边长大的施洁莹一直有一个梦想:让运河故事传得更远。作为一名“95后”新农人,她通过组建团队、整合资源,开启了枇杷“新零售”模式的探索,将家乡的特色农产品销往千里之外。

同样在广济桥畔追梦的还有张良剑。去年,浙江省大学生产教融合联盟成立,张良剑作为主理人,开始从事大运河文化推广方面的新媒体培训和服务工作。如今,产教融合联盟已逐步走向大运河沿线多个城市,让大运河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播。

这些在广济桥畔奋斗的年轻主理人还联合构建了“云合”平台,在推广大运河文化的同时,让更多产业借助这一平台实现共享、共赢、共建、共生。

今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十年前,周行只是把大运河当作一个历史文化遗迹来看待;现在,大运河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文化产业孵化器,正为周行和他的“同行们”带来更多创业的可能。

而这种种“可能”也正迎来更多的政策、平台支撑。近年来,临平在大运河边打造起了大运河科创城,推动创新要素在临平集聚;临平还启动了“超山—丁山湖”综合保护工程,将超山、丁山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美丽乡村进行联动发展;塘栖镇则联合运河沿线古镇,共同成立了大运河古镇联盟,建立全新的区域合作平台,共同探索运河文化的活化、保护与开发。

下一个十年,塘栖广济桥畔正期待着更多年轻人来此,创造一个更具魅力的新世界。

电子邮箱:254198405@qq.com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日报区县(市)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