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国际化 龙头舞起来

2024-05-30

(上接第1版)

沿科创大走廊深入探访,这一效应更加明显。

在廊内企业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抬头就看到机器人“挂”在轨道上,来回穿梭。去年,申昊科技的轨交线路智慧巡检产品落地东南亚,不仅是对大走廊创新实力的生动证明,更是杭州科技创新潜力在全球舞台上的又一展现。

同样,位于大走廊云谷的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作为全球云计算领域的佼佼者,其业务覆盖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亚太地区排名第一,打响杭州“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国际品牌。

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看,会发现杭州的城市国际化发展犹如一台精密调校的跑车,政企协同,步调统一——今年年初,杭州市委、市政府印发实施《关于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实施意见》,在“构筑产业国际化高地”内容中提出,要提升在杭企业跨国经营能力,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打造标志性海外工程项目。

正如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所说:“杭州民企的出海行动,在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已经成为城市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杭城经济实力的飞跃,更是杭州在全球化洪流中展现开放胸襟、包容文化和坚定自信的生动写照。”

引进门,打造国际化的城市环境

“不能局限实用主义,要让人爱上这座城”

走出企业实验室,来到颇具现代感的商务写字楼,透过G5创新投资办公大楼的玻璃幕墙,能看到大走廊未来科技城核心区的车水马龙。

当城市知名度日益打响,高新产业厚积薄发,人的到来便水到渠成。G5创投中心负责人姚正曌告诉记者,G5作为建工地产集团的创新投资部门、跨境孵化平台,总部坐落于杭州EFC欧美金融城,汇聚了阿里、字节跳动、快手等大量互联网头部企业和高科技企业。G5代运营的国际创客港,吸引了来自英国、法国、荷兰、日本、新加坡等10余个国家的13家外籍非华裔创新项目入驻并孵化。

近年来,杭州以强劲产业基础和外向度作支撑,吸引众多全国乃至世界创新人才。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城西科创大走廊人才总量已达60.2万名,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占全省89.9%。

然而,人才的涌入,也映射出杭州与国际化大都市的距离。印度小伙Abhishek Srivastava刚来杭州时,连吃了两个月的土豆丝和炒茄子:“只会讲这几个词,普通饭馆里也几乎看不到英文。”北航中法航空学院法语教学事务协调人Anne一度认为在杭州办事、游玩都不太方便:“没有一个各项功能很集中的国际社区,目的地特别分散。”

城市环境不够友好?那就“补课”!位于荆长路的城西科创大走廊高层次人才综合服务中心,是城西科创大走廊正在补上的关键一课。

走进服务中心,有浓眉金发的外国人在办理外籍护照更换手续:“换护照、延期之类的都能办,方便多了!”据介绍,综合服务中心不仅提供便捷的外籍证件服务,还集成了多项外籍人才服务事项,人均办事时间同比缩减一半以上。

往楼上走,海角、猎聘等知名国内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门头十分醒目。作为浙江省首批省级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浙江海角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年均引进外籍专家近30名,并在今年成立了外籍专家服务小组,提供全周期服务。

据介绍,科创大走廊聚焦“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市场主体超24万家,每天新增78家,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80项,占全省56%,34项成果填补国内国际空白。

“华裔以及‘海归’们寻求的是技术转化。”海角科技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竺俊景仍觉有不足,对于向国际化城市攀登的杭州来说,这显然是不够的。

人来了,温度够不够?城西科创大走廊移民服务中心大队长朱慎之认为,如果只能用钱留人,局限于实用主义,外籍高层次人才就不能体会这座城市的温度,不会落地生根:“或许我们要尝试从底层逻辑、方案设计到城市建设都兼顾外籍人士、国际化的需求,让他们爱上这座城市。”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改变正在发生。

已挂牌成立一年多的城西科创大走廊高层次人才联合会,吸纳会员近500名,常态化举办青年技术沙龙、政策解读会、“直播带岗”云聘会等活动,并引导外籍人士感受传统文化,积极融杭。

文二西路与绿汀路交叉口,一片看不到头的工地上塔吊林立,这是杭州国际体育中心,计划于2027年年初完工并投入使用,届时可举办足球、篮球、羽毛球、网球、跳水、游泳等高规格国际专业体育赛事。

与此同时,科创总部基地的亮相,让云城加快迈向“科创CBD、高端人才聚集地”;紫金港科技城提出打造“中国新型大学第一城”,将拥有更优美的人居环境、更成熟的创新生态和更强烈的文化归属感;青山湖科技城在新型制造业发力,引聚国际人才。

愿景悠远,未来可期。当一个个国际化元素开花结果,这条承载着无数梦想的大走廊,记录着杭州城市国际化进程的每一次精彩跨越,也终将成为杭州通往世界舞台的一扇璀璨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