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创岂能成人“代劳”

2024-05-22

本报评论员 王俊勇

蒙特卡罗算法,最初被开发用于模拟核反应堆中的中子传输问题,应当是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范畴,近段时间却出现在了某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项获奖作品中,引发较大争议。有媒体调查发现,网络上有很多商家专门代替中小学生完成科研作品,全程基本不需要学生本人参与。

青少年科创比赛的成果也能由专人“代劳”,令人意外。全国各地都有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之类的活动,初衷是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为国家选拔科研后备人才。不过,由于一些科学竞赛的成果对中考或高考有帮助,有的人从中发现了“商机”,把严肃的科学比赛弄成了“科研成果买卖”。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容易地进入好学校,也忍不住“走捷径”,花钱请人代为完成科研成果,然后以孩子的名字参赛、获奖。

家长带头帮助孩子造假,这种行为给孩子上了恶劣的一课,把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传给了孩子,也让相关科技比赛失去了公正性和选拔作用。要遏制这样的造假行为,首先需要科技比赛的主办方、评委等对科研成果多加考察,强化答辩环节,重点审视科研成果的完成过程,剔除那些明显超过青少年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作品。另一方面,教育等相关部门要明确科技比赛与学校录取之间的关系。2022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一份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包含了44项竞赛活动,明确规定竞赛成果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和高考加分项目。但从实际情况看,在科技比赛中获奖,对升学或多或少有些帮助。对此,不妨在保证学校招生自主权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录取规则,即使考生获得科技奖项,也要更加全面客观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要把青少年科技比赛真正还给孩子,归根到底,还需要家长放下自身的教育焦虑。孩子的学习成长,自有其规律,科学研究更需要遵守学术规范。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应该以身作则,教导孩子勤奋学习、认真钻研,给孩子上好诚实守信的“人生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