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废弃工厂打造成手作园 把闲置农房改造成艺术街区

他要在茶山绘出“艺术金三角”

2024-05-21

【人物名片】

毕建嬴

湖州长兴县人,从事乡村规划设计近20年,来到龙坞茶镇后,先后参与打造“白桦崊手作园”与“大岭艺术街区”。

记者 项捷 西湖微融圈 黄健 毛珮瑶

西湖区长埭村的村民,大多认识毕建嬴。“饭点是老毕的‘高光时刻’,大伙都喜欢和他说话,吃吃聊聊,一小时是常事。”在村民眼里,这个搞艺术的外乡人没有距离感。

长埭村位于杭州龙坞茶镇的山坳里,近十年来,在毕建嬴等人的号召下,越来越多艺术家集聚于此,埋首创作,用雕塑、陶艺、木作改变了乡村面貌,也让艺术走进了百姓生活。

十年造一园

故事从“白桦崊手作园”说起,老毕是两位创始人之一。静谧的转塘茶山里很适合艺术创作,最关键的是,这里距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很近。2014年,毕建嬴和好友柳纪科租下长埭村16亩地,着手打造“白桦崊手作园”。

“85后”的他毕业后一直扎根乡村,在贵州、福建、云南等地留下足迹,对乡村可持续发展有自己的思考,“仅靠‘风景’很难带动乡村长效发展,要让源源不断的年轻人‘下沉’乡村,成为创作的‘发动机’。”

两年后,园区开张,吸引了不少年轻的艺术家入驻,木工、陶艺、雕塑等工作室均对外开放,村民、孩子“玩”得不亦乐乎,“白桦崊”也渐成村庄艺术品牌。

37家工坊里,陶艺占了三分之一,和当地茶产业匹配度很高。“大量手作陶器在长埭村茶空间、民宿、农家乐随处可见,村民和艺术工作者产生了链接。”这个美丽茶村出圈后,也让手作园成为市民游客必打卡的一处旅游景点。去年该村接待游客近60万人次,同比增长28.7%;旅游收入6819万元,同比增长18.7%;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50万元。

用艺术点亮乡村

有了“白桦崊”的成功经验,毕建嬴又把目光投向了绕城高速边的一片闲置农房。“废弃工厂打造成手作园,成功经验可以延续。”在他的蓝图中,艺术家手作只是一环,还要慢慢补齐上游的设计和下游的规模生产,形成一个稳定的“艺术金三角”产业链。

位于转塘的大清社区与梅家坞一山之隔,22幢荒置小屋靠着高速,最近距离不足10米。两年前,老毕租下这批无人问津的空房后,结合周边艺术资源,将其改造为大岭艺术街区,引入了艺术、设计类相关企业。“在业态筛选时,大方向就是围绕乡村规划设计,入驻企业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毕建嬴说,目前入驻率已达80%,期待日后能与手作园和村庄联动,带来更多奇思妙想。

大岭艺术街区刚起步,老毕忙着给“艺术金三角”画上最后一笔——在大清社区打造罗文里艺创产业园区,补齐下游环节,为手作园和艺术街区的工坊、企业提供“创作、研发、生产、展示、销售”一体化服务。“这次强强联手,请来转塘街道特聘的‘艺术村长’沈实现规划设计。”毕建嬴说,预计明年2月投入使用。

艺术的星星之火在龙坞这片茶山中串珠成链,从“白桦崊”到“大岭艺术街区”,从一束光成了满天星,洒进了寻常百姓家。在这样的氛围中,转塘街道顺势推出“文艺一小时”项目,依托中国美术学院资源打造美育全域文化生活圈,去年更进一步,推出“艺术村长”项目,一对一聘请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西泠印社大咖担任“艺术村长”,参与到乡村振兴中。

回望十年,毕建嬴从一名外乡人成了新乡人,而他想要用艺术改变乡村的接力棒会一直传递下去。“期待有一天,在龙坞这片土地上,一村一品,艺术能百花齐放。”毕建嬴说。

西湖经验

政产研学用一体化

培育“新农人”

西湖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不断加强“新农人”队伍建设,聚焦培养人、吸引人、激发人、成就人、塑造人、尊重人等六大方向,鼓励和引导广大新农人流向农业农村,培育提升新农人创业兴业能力,激发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活力。

未来,西湖区将深化政产研学用一体化培育模式,吸引更多像毕建嬴这样的新农人留在乡村,助力村集体经济多元增长,城乡深度融合发展。